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2451

专题探讨:互联网的多元文化

  • 主持人语

    卞冬磊;

    <正>如所周知,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已嵌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重新组织了人们生活的时空。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机会”,多元主体创造了与之相伴的多元文化实践,其丰富程度超出传统社会的想象。不同的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呈现、寻找他者、进入社群,形成一种较以往社会更为细化、隐秘、多元也更加复杂的文化。

    2024年02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新妈妈主义”的数据化:学校—家庭互动中数字育儿实践影响母职意识形态的过程研究

    刘于思;黄诗澜;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普遍应用,学校—家庭互动平台的出现为母职履行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塑造带来了新的可能。本研究关注数字化家校传播平台上母亲群体的育儿实践,对中国四家幼儿园的幼儿母亲开展了问卷调查(N=752),以考察家庭当中不同家庭成员使用家校数字互动平台形成的平台母职责任如何通过女性在平台上的自我监控、人际监控影响其育儿胜任感,进而强化追求完美母职的“新妈妈主义”观念。研究发现,仅有母亲绑定平台的情况会在主观层面上弱化女性的育儿胜任感知,也会在客观层面上通过降低女性基于平台的自我监控频率来削弱其育儿胜任感,二者共同强化了“新妈妈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随后对永久连接文化下如何破解母职意识形态迷思展开了讨论。

    2024年02期 3-23+25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新媒体的“导航”和中国大陆同人文化的互联网生存

    黄华;鲁奇放;王雨婷;

    本文主要聚焦于BBS、百度贴吧和网易Lofter这三个在不同互联网发展时期同人群体聚集的、具有代表性的平台,从可导航、界面的视角分析BBS的“版”、贴吧的“吧”和Lofter的“标签”的界面如何形塑用户的时空感知和交流实践,揭示同人文化和平台之间存在的一种“共生”关系。从BBS时期到贴吧时期,再到网易Lofter时期,同人“粉丝”聚集的阵地在不断转移。而BBS的“版”、贴吧的“吧”和Lofter的“标签”这三种可导航空间的变化影响了资源聚集与访问方式,各自构建出特定的信息秩序和交流空间,且形成了区别于传统印刷文本的“超文本”形态。尤其是在Lofter的标签中,超链接和用户在其间的“遍历”行为更为突出。同时,Lofter平台的算法机制和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同人生态与同人资源传播的秩序。

    2024年02期 24-4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去边界化的链接:“剧本杀”作为媒介与空间和地方的互构

    黄微子;江玮;

    剧本杀作为真人角色扮演类游戏,近年来发展成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本文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借用亚当斯的媒介四象限框架,对剧本杀作为媒介与空间、地方的关系进行分析和阐释。研究发现:剧本杀虽然发生在线下空间,但玩家作为节点在网络空间呈现了拓扑式的连接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反而是一种互补和延伸;由于经济和城市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剧本杀的空间分布也不均衡,这联系着空间实践中权力关系的不平等;表征和非表征的因素共同建构了剧本杀的地方感;而具身性也使得玩家共享了地方性经验和情感。通过剧本杀的研究,我们肯定媒介、空间和地方的关系是去边界化的,而节点与节点之间是一种网络超链接式的关联。

    2024年02期 43-6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生死联结:虚拟空间中悼念情感的持久镌刻

    郭恩强;李慧芳;

    当悼念不再局限于实体空间,而是延伸到可以在虚拟世界随时随地进行的时候,无论哀悼者通过建立数字公墓,还是借助逝者遗存的数字痕迹开展悼念活动,都会让生者与逝者、生者与生者之间产生持久的情感联系。作为持续联系的基础,逝者留下的数字痕迹被生者赋能并产生影响,这些痕迹不再只是单纯的符号,它们参与了生者的文化和记忆塑造,成为修复彼此之间社会与心理裂缝的一部分。生者之间的共情给予哀悼的情感以永恒的存续力量。随着时间的流逝,生者悼念的也许不再是拥有鲜活生命记忆的逝者,而是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镌刻于持久联结的互动关系中,成为生者与逝者、生者与生者情感延续的一种媒介,赋予赛博空间的哀思以永不枯朽的动力。

    2024年02期 66-85+257-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道德叙事、网络传播与数字化正义“洪流”:对社会性死亡的传播社会学分析

    高亮;张杰;陈云龙;

    作为网络群体性暴力,社会性死亡是做人道德机制与网络传播技术融合产生的社会排斥过程和结果。社会性死亡始于生活事件被大众做人道德叙事化,继而开启道德正义零和机制,进入网络传播领域,对相关越轨者或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掀起运动式的社会排斥,最终汇聚成难以控制的数字化正义“洪流”。社会性死亡的道德叙事由追求做人道德正义、获取惩罚授权和获得评判关注等三种主要传播动机混合驱动,表现出“圈层式”“点爆式”和“传递式”等传播特征,运作出围观“吃瓜”、言语攻击和身份曝光三种暴力形式。在社会性死亡运作过程中,网民大众深受人情网络与做人道德的塑造,不是勒庞笔下完全非理性的群氓,而是表现出丰富的个人利己动机和策略。

    2024年02期 86-109+258-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制造“小镇做题家”:网络时代青年人的跃迁困境和舆论生产

    刘小瑜;于京东;

    “小镇做题家”这个源于互联网青年社区中的“梗”,本是寒门学子面对跨阶层流动困境时的一种自我调侃。从近代西方的历史经验看,这类来自底层青年的话语生产一方面反映了教育民主化所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即受教育的人口过剩,而能提供给他们的社会职位与阶层跃迁机会不足,这种落差超出了现有社会体制的容纳能力,并在心态层面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自我调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身份构建,在知识领域的“精英”与社会流动的“底层”之间,新名词的创造与流传构成了寻求归属认同与情绪宣泄的有效途径。不过,随着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参与,一些词汇、字眼逐渐异化为加之于底层青年的标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刻板印象。

    2024年02期 110-12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研究论文

  • 元宇宙“空间新异化”的三重逻辑

    刘丹凌;匡贝茜;

    元宇宙通常被想象为一个包纳虚拟与现实世界各种信息、数据、关系、结构、意义、价值和情感的融生空间,在新技术加持下,它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信息存储能力,形成海量对象相互链接的关系网络,创造沉浸式的情感体验,为人类打开更丰富、更便捷、更高效、更曼妙的空间实践图景。但事情的阴面是,过度的空间充盈、空间连接和空间沉浸亦可能诱发新异化现象,扭曲这种空间本身、空间与人、空间当中人与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应然”关系和价值。因此,基于功能批判与规范批判的双重社会批判视角,本文拟从存储价值、网络价值和情感价值三个维度探析元宇宙可能带来的空间新异化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

    2024年02期 129-14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以小博大: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的叙事转换研究

    晏青;纪少华;

    电影解说类短视频是“加速社会”情境下的审美形式,也是桥接不同媒介逻辑的一种大众化实践。本文选取10部经典高分电影和与其对应的解说类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从媒介间性视角出发,用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的文本元素、叙事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元素的裁剪与保留、故事的凝缩和翻译是电影解说类短视频能够汲养于电影,并转而对其实现反哺和超越的主要叙事转换手段。作为电影和短视频之间博弈的媒介互动产物,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用画外音解说将断裂的影像重新黏合,电影艺术通过“复古”以“电影解说员”为核心的叙事模式,“驯化收编”短视频媒介;同时,短视频媒介将电影这一“现成物”整个地镶嵌在新文本中,通过“盗猎重塑”超越自身局限完成宏大叙事表达,从而提升叙事潜力。

    2024年02期 146-172+260-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流动儿童在居住空间的媒介接入与“断连”:基于H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区的田野考察

    罗逸琳;

    随着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修订与调整,流动儿童的数量持续增长。本文基于对江苏省H镇一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区的田野考察,聚焦于流动儿童在该居住空间内的媒介接入与“断连”境况。通过对8位儿童和4位家长的深度访谈与观察,研究发现由于居住空间隔离和家庭媒介接入的限制,流动儿童的社会交往常被限定在房间之内。在有限的连接中,流动儿童仅能自由使用相对陈旧的媒介设备,并等待特定的时间段进行网络连接。嵌入居住空间的区隔是导致流动儿童“断连”的外部因素,这也使其形成了接受媒介接入匮乏的实践性惯习,并塑造着流动家庭的媒介消费实践。

    2024年02期 173-194+26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赛博地方的连结怀乡:基于“涟漪行动”空间实践的讨论

    张馨月;

    网络可能带来“灰色”的地方记忆,也可能制造出赛博地方。本文以上海杨浦区美丽乡愁文化促进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联合发起的青年遗产志愿者行动计划“涟漪行动”为个案,通过离乡大学生利用假期对家乡展开的主动的修复型怀旧实践,从地方的三要素入手,分析组织方和参与者在线上线下实践中对赛博地方的制造。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在游戏化场景中搭建虚拟空间,交流互动,形成数字展览,即是一个塑造数字地方感的过程,伴随着地方与无地方的持续角力。其中的地方感的多寡、地方意义的所指,在场景的景观塑造、虚实混融交往和虚拟实践之时及之后并不相同。虚拟空间有可能成为赛博地方,但未必能一直保持赛博地方的状态。虚拟空间的具象化,有益于赛博地方的可见性,却不会改变其所仰赖的现实基础。

    2024年02期 195-21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从视觉文本到超文本:数字时代美国总统的形象记忆塑造

    易妍;宋宝婧;

    形象的记忆塑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论文基于美国三位前总统——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图书馆所建构的视觉档案,探讨数字时代卸任领导人如何通过视觉文本以及超文本的形式进行形象的记忆塑造。基于视觉框架理论,研究发现美国前总统视觉档案的挑选受到各自党派文化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小布什更侧重于工作框架,强调美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奥巴马则强调家庭框架,强调其“第一位黑人总统”的身份记忆;而特朗普则利用“超文本”的方式,最为全面地保留了他在执政期间所树立的形象。照片档案是对政治领导人执政理念的再延续与再强调,公众对卸任领导人形象的记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时任领导人的决策是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2024年02期 212-23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舆论》、谦逊与勇气:从新闻伦理到公民美德

    刘学蔚;Elliot O'Donnell;

    李普曼终其一生在思考民主理论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他的理论生涯起始于对制度性问题的聚焦,结束于面向公众的伦理学转向。李普曼在《舆论》中从认识论层面对民主与新闻进行的诊断,深深扎根于一个带有生命体意味的伦理学基础。为摆脱现代民主危机,李普曼回到公众层面寻求解决方案,将谦虚和勇气视为拯救现代民主不可或缺的公民美德。谦逊是教条主义的解药,让我们意识到个人信念的片面性、有限性及易错性,培养现代公民谦逊美德的关键在于摆脱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勇气是李普曼眼中的美德之王,是意志的直接彰显,有勇气的公民不会害怕来自他者的视角和观念。在一个多元且多变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培养公民美德是拯救和维系民主的必经之路。人们接触到的视角和观念越多,舆论的客观性和政治审议质量就越高,以社会福祉水平来证明现代民主合理性的可能就越大。

    2024年02期 237-254+263-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