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2451

专题探讨:风险传播与治理

  • 主持人语

    郭小安;

    <正>重大风险事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风险事件或突发事件,它具有危害的潜伏性、爆发的突然性、后果的不确定性、诱因的复杂性、时间的持续性等特点,增加了识别、预警、防范和应对的难度,极大地考验社会治理能力。由于风险感知的不确定性、风险爆发的突然性以及公众情绪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相互交织,重大风险事件的治理过程总是伴随社会心态的剧烈波动,稍有不慎便会导致社会恐慌,产生“情绪焦虑综合征”,甚至引发大规模非理性集体行动,给社会秩序带来极大挑战。

    2024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谣言犯罪的成立条件及其合理边界——基于风险刑法的分析视角

    韩放;郭小安;

    面对网络空间中谣言问题的普遍性、广泛性和严重性,刑法介入网络谣言的治理不仅是时下之需,而且是必有之要。但受到风险刑法观的影响,本应位于网络谣言治理序列最末端的刑法,被视作一种消除社会风险隐患的重要且有效的“工具”,日益前置化。网络谣言入罪必须恪守罪刑法定原则,紧扣虚假信息、实质性后果、恶意动机“三位一体”入罪成立条件,既要考虑实质性的客观后果,也要结合恶意的主观动机,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防止任何形式的客观归罪。划清网络谣言入罪的合理边界既能促使行刑顺畅衔接,避免网络谣言被随意罪化,也能缩限刑法过度化,限制刑罚权的恣意扩张。因此,刑法介入网络谣言治理的力度与限度需张弛有度,打击言论犯罪的同时保障公众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024年01期 3-23+279-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阈下的风险沟通:价值分析与路径选择

    黄毅峰;

    风险沟通既是风险治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风险治理成功的关键。风险沟通之于风险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认为,风险沟通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风险信息需求,提高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认知水平,纾解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恐惧心理,强化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应急准备。有效的风险沟通,需要分析风险目标受众、明确风险沟通对象,关注风险信息变化、确定风险沟通内容,遵循风险沟通原则、选择风险沟通方式。风险沟通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理解风险并做出风险决策,介入风险治理过程,更好地实施风险治理。

    2024年01期 24-4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谣言到虚假信息:重大风险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机理探析

    黄贺铂;

    谣言的内涵经历了从前互联网时代到网络时代的演变,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有其相应的理论阐释力,并反映着彼时公众的社会心态。随着风险社会和媒介化社会的到来,重大风险事件框架中的虚假信息,其内涵、结构、测量手段与一般意义上的谣言研究均有所不同。此外,不同的事件类型、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人群在虚假信息传播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首先,媒介化社会给虚假信息的泛滥提供了宏观社会语境;其次,虚假信息的媒介化传播深刻影响个体认知心理的不确定性;最后,虚假信息的媒介化传播是引发群体情感结构变迁的重要力量。在重大风险事件中,虚假信息表现出社会情感属性、主观性与企图性、组织性等特征,针对虚假信息的治理也要区别于传统的谣言治理路径,需强化媒介在风险中的主体责任,并通过事实核查手段来预防规模化、产业化和跨国化的信息造假。学界亟须关注重大风险事件语境下的虚假信息传播机制,审思虚假信息的新概念、新特征和新趋势。

    2024年01期 42-59+280-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观呈现与视觉治理:重大风险事件中的短视频传播

    杨绍婷;

    近年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像化信息使得视觉逻辑深度嵌入诸多重大风险事件的表意系统,为进一步检视短视频传播塑造了何种风险社会景观,重大风险事件中的标志性影像呈现出怎样的视觉逻辑与情感偏向,如何影响了公众的风险感知,何以造成风险的社会放大等问题,本文收集了2019~2023年我国重大风险事件形成案例库,并在短视频平台检索事件中的标志性短视频形成语料库,分析风险景观的短视频呈现。研究发现,短视频通过记录在场的多维见证性影像强化风险感知,以救灾(救援)现场的艰辛叙事激活共情传播,助推视觉信息武器化,框塑情感公众,并进一步成为线上舆论的放大器。同时,短视频所塑造的风险景观也带来了信息噪音、舆论失焦,甚至文明冲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考量将视觉工具纳入风险治理。

    2024年01期 60-77+28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

  • 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研究:网络议程设置和情感议程设置的视角

    纪晓玉;钟智锦;游宇霞;

    议程设置理论阐释了议程显著性从媒体向公众转移的过程,并逐渐关注受众心理情绪层面。本研究以央媒CGTN在YouTube的传播内容和受众评论为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议程设置和情感议程设置视角讨论主流媒体CGTN围绕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效果。研究发现,尽管CGTN对海外受众存在网络议程设置效果,即CGTN报道过程中对议题关系的阐释能够帮助海外受众建立相似的议题关系联想,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海外受众与CGTN在特定议题框架下的具体讨论内容存在差异。情绪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CGTN对海外受众的情感议程设置效果受媒体报道议题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国民素质、国民形象、国民生活这类微观议题下,CGTN对海外受众情绪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在具有明显正面导向的宏观议题下,影响可能并不显著。

    2024年01期 81-110+282-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公众的事实核查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两项在线问卷调查

    闫文捷;宋爽;

    事实核查是一种新型的新闻形态和实践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近年来在中国崭露头角。本文基于两项在线问卷调查数据(N_1=508,N_2=917),从好感度、熟悉度和使用频率三个维度考察中国公众对事实核查的态度和行为反馈,并尝试从新闻使用与媒介态度层面检视影响其事实核查观形成的经验条件。本文认为,中国公众对事实核查持有普遍的积极态度;使用或回避新闻的倾向以及不同层次的媒介信任不同程度地形塑其事实核查观。本文从受众视角呈现了有关事实核查在地化发展的新证据,为理解中国事实核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补充。

    2024年01期 111-134+283-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态度很重要:公共领域环保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兼论面子意识的调节作用

    谭筠鹏;张楠;黄莉瑶;

    人格特质与社交媒介作为与人们态度和行为相关的内、外部因素,与公众的环保意愿有着重要关系。本文对995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1)人格特质、社交媒介环境信息接触与公共领域环保意愿呈正相关;(2)意见领袖特质和社交媒介环境信息接触能够通过环境态度对公共领域环保意愿产生正向影响;(3)面子意识削弱了意见领袖特质与环境态度的正向关系。本研究阐明了在公共领域环保意愿产生过程中人格特质与社交媒介的重要性,建议在通过社交媒介进行环保宣传时不仅要考虑意见领袖的号召作用,也可以通过文化因素调动普通公众的自主环保意愿。

    2024年01期 135-155+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养数据”:数字基础设施与劳动实践——以跨境电商L平台为例

    许天敏;林颖;

    跨境电商作为数字平台的实践活动,成为平台媒介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从基础设施理论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媒介实践中的“数据”意涵,探究数据如何通过“养殖”成为平台主体交往的基础设施的过程。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发现,跨境电商中的数据管理是平台背后重要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平台智能化捕捉个体行为习惯,形成算法数据;另一方面,数据作为算法的运算基础不断加持算法程序。跨境电商将“养数据”作为与平台抗衡的手段,在平台劳动中通过“养词”“养号”“养链接”等方式,实现数据商业变现,形塑以数据为导向的反向规训,重组平台运作的社会生产关系。

    2024年01期 156-175+284-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视频,“刷”还是不“刷”?——大学生短视频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

    董天策;苏一涵;龚联康;刘畅;刘艺璇;

    作为短视频用户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观看短视频是持续不断,还是主动减少或中止短视频应用的使用,产生间歇性中辍行为?本研究基于“认知—情感—意动”(CAC)理论,分析大学生对短视频的感知价值与情绪状态。问卷调查(N=379)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以刷短视频为主,且存在间歇性中辍行为;用户的感知收益对间歇性中辍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状态焦虑在感知价值与间歇性中辍行为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首次将情感作为中介变量,解释大学生短视频用户的认知与其间歇性中辍行为意向的关系;结合“认知因素—情感因素—间歇性中辍行为”模型、“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丰富了目前短视频及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的学术视角。

    2024年01期 176-204+285-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电商主播特征对说服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淘宝直播的计算传播分析

    程萧潇;欧冬妮;

    作为电商直播营销模式的核心,电商主播对直播说服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说服理论和视觉方法论,对52位电商主播的156个直播场次视频展开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电商主播的知名度和展示创新性正向影响电商直播的说服效果,专业度和空间呈现冲击性有负向影响。本研究所构建的电商主播特征之于直播说服效果的经验模型,不仅拓展了说服理论和意见领袖的适用情境和作用边界,而且在实践层面对电商直播营销具有重要启示:企业应将知名度作为选择电商主播合作的主要指标,电商主播应当在满足专业度、吸引力等行业要求的基础上增强展示创新性。

    2024年01期 205-229+286-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居民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Y县的调查

    褚建勋;王晨阳;

    激发农村居民积极主动的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行为意向,是抵御虚假信息侵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在河南省Y县16个行政村的实地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发现,甄别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个人规范、风险感知、惩罚确定性、惩罚严厉性均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网络虚假信息甄别行为意向。在个体特征方面,女性的甄别行为意向强于男性,这与现有研究相反,受访农村地区和村民的社会文化结构和个体心理特质或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交网络密度越大,甄别行为意向越强烈。研究认为,应探索建立网络虚假信息协同化防范机制和技术平台,大力开展防范网络虚假信息宣传进农村活动,鼓励家庭中的年轻成员增强对中老年成员的“数字反哺”,重视乡村书屋建设,提升村民信息素养。

    2024年01期 230-256+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趣缘社群自治规则的形成与演化:对一个知识趣缘微信群的考察

    李佳瑞;黄梦霞;

    网络趣缘社群生活已成为网民的一种日常经验。然而,社群自治规则如何形成及网民如何开展自我治理仍有待研究。不同于深受亲缘、业缘等既有社会关系影响的网络群组,网络趣缘社群凸显了兴趣共识,暂时隐去了现实差异,打开了社群自治的新面向,也为观察网络社群自治规则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新可能。本文以某知识趣缘微信群为个案,通过在线网络观察和访谈,揭示了中小型网络趣缘社群自治规则形成与演化的一种可能进程。研究发现,技术支持和“兴趣”吸引是个体聚集成群的基础,在互动中,角色权限的不同及个体参与的差异使得社群发生了层级分化。初始自治规则主要受社群兴趣、外部规范和社群管理员考量影响。关键事件下的群组协商、越轨认定及“例外”调用构成了三种规则演化的触发机制,社群管理员在这三种触发机制的推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社群自治规则的演化也影响了群组的成员更迭、活跃情况以及层级结构。网络趣缘社群自治规则的演化过程为人们提供了网络空间中的自治经验,亦有助于反思网络社群自治的过程与可能。

    2024年01期 257-27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