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冬磊;
<正>早在20世纪90年代,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就指出网络社会的空间形态是一种“流动空间”。而最近30年,随着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的极速发展,“流动/移动”更是成为当代日常生活的普遍经验,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发生了“流动转向”的趋势。为了回应这种现象,本刊2022年第22辑以“互联网与流动社会”为主题进行征文,获得学术界的广泛支持。经过匿名评审,本期共刊出5篇专题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2022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庄曦;周粟伊;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举家迁徙的流动性经历打破了流动青少年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交媒体为该群体在虚拟社区中的社会联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进而为其社会支持的获得拓展了渠道。本研究拟从“新来者”的视角来考察流动青少年的虚拟社区融入及互联网社会支持获取,并围绕其影响因素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年龄、社交媒体使用动机、虚拟社区活跃度等因素对流动青少年感知虚拟社区感有显著影响,流动青少年虚拟社区感的形成与其互联网社会支持经历不可分割,而虚拟社区感又是决定其能否进一步获取互联网社会支持的重要影响因素。
2022年02期 19-39+21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耘耕;孟筱筱;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全球各国人们自由流动的状态。各国普遍将数字技术应用至流动限制、隔离、边境管控等防疫措施中以阻隔疫情的蔓延。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例外状态”为背景,比较分析西方各国普遍采用的以蓝牙交互技术为基础的接触者追踪技术以及中国的“健康码”流动治理方案。本文认为,在全球疫情可能成为人类生活的新常态后,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数字治理案例说明个体隐私保护的实践逻辑将转换为隐私数据治理的实践逻辑。“治理型隐私”意味着政府、平台和个人三方协作,个人通过让渡部分隐私权利给政府以实现全社会的有效治理,而中国社会的深度平台化、基层治理组织的完善和巨量投入,以及个人隐私权利的让渡和数据应用的限度保护是“治理型隐私”能够有效的制度保证,“健康码”的应用及其实践逻辑为应对未来数字治理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范本。
2022年02期 40-61+217-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颖;许天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将社会置于整体性的“空间冻结”状态,这一突发性公共危机在多维度改变了个体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对时空的感知经验。以“新流动性范式”观之,疫情之下的社区团购代表着现代生活对流动的基本诉求,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传统决定论对技术作为非人行动者的忽视浮出水面,技术物对人类具身实践的影响逐渐显现,这一视角打破了主客二分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关系本体论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平台技术物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方式,再造虚拟社区和社会交往准则,技术物逐渐成为关联人际方式的主因,而“技术无意识”则使人类内化于数据与智能编织的网络之中。社区团购作为一种特定空间中的关系网络,还诠释了流动与不动之间的运作模态与能动关系,这种以地理位置数据为辐射范畴的市场化形式恰与疫情防控时期的网格化社区治理模式同生同构,塑造了一种新的常态化生存模块与地方关系。
2022年02期 62-80+218-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王媛;
本文基于立意抽样,对国内主流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中5个高人气“洋网红”账号共计121条涉疫主题短视频进行质化内容分析,考察其内容生产模式并深入分析“洋网红”文化身份对于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洋网红”兼具陌生人、旅居者、桥接社群等多重文化身份,其涉疫主题短视频围绕各国抗疫实况、疫情之下的民众生活百态和民间跨国互助三大议题类型,以纪实性叙事风格、个体性叙事视角和共情性叙事手法讲述涉疫主题故事,达到了超越“他者化”和促进互惠性理解的积极效果。受其经验启发,本文提出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跨文化传播“PEACE”策略模型,试为国内媒体提升跨文化传播胜任力提供本土化理论支撑和策略建议。
2022年02期 81-98+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艺;
中介化的情感社交场景中,当代青年在渴望亲密与社交倦怠之间来回摇摆。既有研究从宏观视角提出网络亲密的流动性本质,本研究希望以交友平台M的“like”设计为微观切口,采用平台漫游和深度访谈法,进一步分析“喜欢”如何在平台的量化设计下,形塑用户对于网络亲密的感知异化和流动化的理解。研究发现,量化指标已渗透进私人化的情感社交领域,M平台通过可累积、可见、可分级的功能设计将感性的喜欢进行计量化,内含着平台的流量资本化逻辑。由此用户在量化游戏中对亲密产生感知异化:女性将“喜欢值”理解为一种衡量自我魅力的标尺而沉迷于数字化的自我竞争,男性则迷恋高效的速配游戏。这最终导致网络亲密社交在异化感知中愈发流动和脆弱。
2022年02期 99-11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