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0482

学者专访

  • 中国传播研究如何做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访谈录

    吴予敏;于晓峰;

    本次对吴予敏教授的访谈集中于如何从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提升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追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理路的发展过程,指出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本土,是将传播学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论放在中国经验当中加以检验。“传播学本土化”和”以世界为方法“本质上是一个逻辑,体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与世界对话的愿景。吴予敏教授认为提出“以中国为方法”的出发点,折射了三种不同的焦虑:意识形态焦虑、文化身份焦虑和知识方法论焦虑。从“传播学本土化”到“以中国为方法”反映了文化主体意识的提升。“以中国为方法”,主要是指在方法论上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回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场景,从中国本身的问题出发,把握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和话语逻辑。近年来中国传播研究的最突出的成绩是经验性研究。但是经验性研究需要突破西方传播理论的框限。“以中国为方法”不仅要直观地感知中国经验,还要通过意向性实践的行动进入中国经验,将经验的感知体认过程和研究问题的提炼过程交织起来。深化问题洞察,以经验的系统化推进问题结构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2022年01期 3-19+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播研究如何做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访谈录

    吴予敏;于晓峰;

    本次对吴予敏教授的访谈集中于如何从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提升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追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理路的发展过程,指出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本土,是将传播学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论放在中国经验当中加以检验。“传播学本土化”和”以世界为方法“本质上是一个逻辑,体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与世界对话的愿景。吴予敏教授认为提出“以中国为方法”的出发点,折射了三种不同的焦虑:意识形态焦虑、文化身份焦虑和知识方法论焦虑。从“传播学本土化”到“以中国为方法”反映了文化主体意识的提升。“以中国为方法”,主要是指在方法论上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回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场景,从中国本身的问题出发,把握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和话语逻辑。近年来中国传播研究的最突出的成绩是经验性研究。但是经验性研究需要突破西方传播理论的框限。“以中国为方法”不仅要直观地感知中国经验,还要通过意向性实践的行动进入中国经验,将经验的感知体认过程和研究问题的提炼过程交织起来。深化问题洞察,以经验的系统化推进问题结构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2022年01期 3-19+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播研究如何做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访谈录

    吴予敏;于晓峰;

    本次对吴予敏教授的访谈集中于如何从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提升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追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理路的发展过程,指出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本土,是将传播学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论放在中国经验当中加以检验。“传播学本土化”和”以世界为方法“本质上是一个逻辑,体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与世界对话的愿景。吴予敏教授认为提出“以中国为方法”的出发点,折射了三种不同的焦虑:意识形态焦虑、文化身份焦虑和知识方法论焦虑。从“传播学本土化”到“以中国为方法”反映了文化主体意识的提升。“以中国为方法”,主要是指在方法论上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回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场景,从中国本身的问题出发,把握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和话语逻辑。近年来中国传播研究的最突出的成绩是经验性研究。但是经验性研究需要突破西方传播理论的框限。“以中国为方法”不仅要直观地感知中国经验,还要通过意向性实践的行动进入中国经验,将经验的感知体认过程和研究问题的提炼过程交织起来。深化问题洞察,以经验的系统化推进问题结构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2022年01期 3-19+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播研究如何做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访谈录

    吴予敏;于晓峰;

    本次对吴予敏教授的访谈集中于如何从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提升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追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理路的发展过程,指出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本土,是将传播学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论放在中国经验当中加以检验。“传播学本土化”和”以世界为方法“本质上是一个逻辑,体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与世界对话的愿景。吴予敏教授认为提出“以中国为方法”的出发点,折射了三种不同的焦虑:意识形态焦虑、文化身份焦虑和知识方法论焦虑。从“传播学本土化”到“以中国为方法”反映了文化主体意识的提升。“以中国为方法”,主要是指在方法论上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回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场景,从中国本身的问题出发,把握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和话语逻辑。近年来中国传播研究的最突出的成绩是经验性研究。但是经验性研究需要突破西方传播理论的框限。“以中国为方法”不仅要直观地感知中国经验,还要通过意向性实践的行动进入中国经验,将经验的感知体认过程和研究问题的提炼过程交织起来。深化问题洞察,以经验的系统化推进问题结构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2022年01期 3-19+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专题探讨:新媒体与乡村治理

  • 主持人语

    李红艳;

    <正>在度过了难忘的2021年之后,2022年既充满了希望,也孕育了创新。希望与创新部分孕育在新媒体给乡村发展带来的活力中,部分彰显于乡村社会本身的内在突破中。一方面,新技术携带着不可逆转的力量在乡村社会迅速蔓延与扩散;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的成员们“拿起”新技术,带着个体的诉求,“走在”网络世界中。这种种现象,既赋予每个社会成员换个视角看待社会发展的机遇,也给予学者们进入乡村社会这一宽阔的田野良好的契机。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背景下,本期“新媒体与乡村治理”专题,试图通过一组多元化的新媒体与乡村社会关系的研究,

    2022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持人语

    李红艳;

    <正>在度过了难忘的2021年之后,2022年既充满了希望,也孕育了创新。希望与创新部分孕育在新媒体给乡村发展带来的活力中,部分彰显于乡村社会本身的内在突破中。一方面,新技术携带着不可逆转的力量在乡村社会迅速蔓延与扩散;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的成员们“拿起”新技术,带着个体的诉求,“走在”网络世界中。这种种现象,既赋予每个社会成员换个视角看待社会发展的机遇,也给予学者们进入乡村社会这一宽阔的田野良好的契机。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背景下,本期“新媒体与乡村治理”专题,试图通过一组多元化的新媒体与乡村社会关系的研究,

    2022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持人语

    李红艳;

    <正>在度过了难忘的2021年之后,2022年既充满了希望,也孕育了创新。希望与创新部分孕育在新媒体给乡村发展带来的活力中,部分彰显于乡村社会本身的内在突破中。一方面,新技术携带着不可逆转的力量在乡村社会迅速蔓延与扩散;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的成员们“拿起”新技术,带着个体的诉求,“走在”网络世界中。这种种现象,既赋予每个社会成员换个视角看待社会发展的机遇,也给予学者们进入乡村社会这一宽阔的田野良好的契机。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背景下,本期“新媒体与乡村治理”专题,试图通过一组多元化的新媒体与乡村社会关系的研究,

    2022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持人语

    李红艳;

    <正>在度过了难忘的2021年之后,2022年既充满了希望,也孕育了创新。希望与创新部分孕育在新媒体给乡村发展带来的活力中,部分彰显于乡村社会本身的内在突破中。一方面,新技术携带着不可逆转的力量在乡村社会迅速蔓延与扩散;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的成员们“拿起”新技术,带着个体的诉求,“走在”网络世界中。这种种现象,既赋予每个社会成员换个视角看待社会发展的机遇,也给予学者们进入乡村社会这一宽阔的田野良好的契机。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背景下,本期“新媒体与乡村治理”专题,试图通过一组多元化的新媒体与乡村社会关系的研究,

    2022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感官秩序与媒介实践:一项短视频与乡村文化接触行为的实证研究

    李红艳;

    就人类文明史发展而言,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感官秩序,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就人类与媒介关系而言,不同的媒介与人类的感知之间,其比率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形塑了不同的身体实践。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与扩散,乡村社会的诸多社会活动,特别是乡村文化活动与新的媒介技术之间发生了多元化的关联:这种关联中的身体通过旁观者、参与者的身份进入了网络世界;在乡村文化活动中,身体通过生产与传播、旁观与参与、在场的观念性和不在场的观念性等形式,重塑了乡村社会中网络使用者的感官秩序。在这个过程中,触觉的位置凸显出来,与视觉、听觉合并起来,构成了感官的新的同一性;嗅觉与味觉则处在隐性或缺席状态,使得乡村网络使用者原有的感官一体化出现了位移和偏向现象,这种种新的感官现象,正在促成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品格的形成。

    2022年01期 23-4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感官秩序与媒介实践:一项短视频与乡村文化接触行为的实证研究

    李红艳;

    就人类文明史发展而言,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感官秩序,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就人类与媒介关系而言,不同的媒介与人类的感知之间,其比率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形塑了不同的身体实践。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与扩散,乡村社会的诸多社会活动,特别是乡村文化活动与新的媒介技术之间发生了多元化的关联:这种关联中的身体通过旁观者、参与者的身份进入了网络世界;在乡村文化活动中,身体通过生产与传播、旁观与参与、在场的观念性和不在场的观念性等形式,重塑了乡村社会中网络使用者的感官秩序。在这个过程中,触觉的位置凸显出来,与视觉、听觉合并起来,构成了感官的新的同一性;嗅觉与味觉则处在隐性或缺席状态,使得乡村网络使用者原有的感官一体化出现了位移和偏向现象,这种种新的感官现象,正在促成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品格的形成。

    2022年01期 23-4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感官秩序与媒介实践:一项短视频与乡村文化接触行为的实证研究

    李红艳;

    就人类文明史发展而言,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感官秩序,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就人类与媒介关系而言,不同的媒介与人类的感知之间,其比率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形塑了不同的身体实践。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与扩散,乡村社会的诸多社会活动,特别是乡村文化活动与新的媒介技术之间发生了多元化的关联:这种关联中的身体通过旁观者、参与者的身份进入了网络世界;在乡村文化活动中,身体通过生产与传播、旁观与参与、在场的观念性和不在场的观念性等形式,重塑了乡村社会中网络使用者的感官秩序。在这个过程中,触觉的位置凸显出来,与视觉、听觉合并起来,构成了感官的新的同一性;嗅觉与味觉则处在隐性或缺席状态,使得乡村网络使用者原有的感官一体化出现了位移和偏向现象,这种种新的感官现象,正在促成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品格的形成。

    2022年01期 23-4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感官秩序与媒介实践:一项短视频与乡村文化接触行为的实证研究

    李红艳;

    就人类文明史发展而言,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感官秩序,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就人类与媒介关系而言,不同的媒介与人类的感知之间,其比率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形塑了不同的身体实践。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与扩散,乡村社会的诸多社会活动,特别是乡村文化活动与新的媒介技术之间发生了多元化的关联:这种关联中的身体通过旁观者、参与者的身份进入了网络世界;在乡村文化活动中,身体通过生产与传播、旁观与参与、在场的观念性和不在场的观念性等形式,重塑了乡村社会中网络使用者的感官秩序。在这个过程中,触觉的位置凸显出来,与视觉、听觉合并起来,构成了感官的新的同一性;嗅觉与味觉则处在隐性或缺席状态,使得乡村网络使用者原有的感官一体化出现了位移和偏向现象,这种种新的感官现象,正在促成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品格的形成。

    2022年01期 23-4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治理:一种整体性的乡村治理观

    沙垚;

    为什么乡村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研究发现,长期以来的行政化和产业化的治理思路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以往的乡村发展过程中文化常常被征用为旅游和展演的工具,其治理属性被忽略了。因此,如果将文化引入乡村治理,则会发现群众文化、传统文化和传媒文化实践中,均内蕴着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治理观。这一观念要求以农民的主体性和组织性、文化的内生性和公共性为遵循,从整体性的角度协调、动员和组织乡村的一切资源和能量去应对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独特经验。

    2022年01期 45-6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文化治理:一种整体性的乡村治理观

    沙垚;

    为什么乡村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研究发现,长期以来的行政化和产业化的治理思路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以往的乡村发展过程中文化常常被征用为旅游和展演的工具,其治理属性被忽略了。因此,如果将文化引入乡村治理,则会发现群众文化、传统文化和传媒文化实践中,均内蕴着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治理观。这一观念要求以农民的主体性和组织性、文化的内生性和公共性为遵循,从整体性的角度协调、动员和组织乡村的一切资源和能量去应对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独特经验。

    2022年01期 45-6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文化治理:一种整体性的乡村治理观

    沙垚;

    为什么乡村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研究发现,长期以来的行政化和产业化的治理思路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以往的乡村发展过程中文化常常被征用为旅游和展演的工具,其治理属性被忽略了。因此,如果将文化引入乡村治理,则会发现群众文化、传统文化和传媒文化实践中,均内蕴着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治理观。这一观念要求以农民的主体性和组织性、文化的内生性和公共性为遵循,从整体性的角度协调、动员和组织乡村的一切资源和能量去应对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独特经验。

    2022年01期 45-6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文化治理:一种整体性的乡村治理观

    沙垚;

    为什么乡村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研究发现,长期以来的行政化和产业化的治理思路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以往的乡村发展过程中文化常常被征用为旅游和展演的工具,其治理属性被忽略了。因此,如果将文化引入乡村治理,则会发现群众文化、传统文化和传媒文化实践中,均内蕴着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治理观。这一观念要求以农民的主体性和组织性、文化的内生性和公共性为遵循,从整体性的角度协调、动员和组织乡村的一切资源和能量去应对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独特经验。

    2022年01期 45-6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何以为用:智能手机使用与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研究

    乔同舟;李春柳;

    本文以智能手机的使用为切入点,探寻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的具体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对冀东新村老年女性手机使用水平的分析,研究发现:乡村老年女性的智能手机使用水平整体不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字贫困,而影响乡村老年女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她们对是否有用的理解。实用性观念既可以是普通用户接受新技术的动力,同样也可以是乡村老年女性群体采纳智能手机的障碍。实用性表面上是乡村老年女性对智能手机是否有用的认识,实则反映了他们对自身使用价值的评判,以及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角色及其价值的观念投射。因此,重新考虑老年人的价值和需求,重建老年人的个人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当是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治理的关键。

    2022年01期 62-81+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以为用:智能手机使用与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研究

    乔同舟;李春柳;

    本文以智能手机的使用为切入点,探寻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的具体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对冀东新村老年女性手机使用水平的分析,研究发现:乡村老年女性的智能手机使用水平整体不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字贫困,而影响乡村老年女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她们对是否有用的理解。实用性观念既可以是普通用户接受新技术的动力,同样也可以是乡村老年女性群体采纳智能手机的障碍。实用性表面上是乡村老年女性对智能手机是否有用的认识,实则反映了他们对自身使用价值的评判,以及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角色及其价值的观念投射。因此,重新考虑老年人的价值和需求,重建老年人的个人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当是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治理的关键。

    2022年01期 62-81+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以为用:智能手机使用与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研究

    乔同舟;李春柳;

    本文以智能手机的使用为切入点,探寻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的具体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对冀东新村老年女性手机使用水平的分析,研究发现:乡村老年女性的智能手机使用水平整体不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字贫困,而影响乡村老年女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她们对是否有用的理解。实用性观念既可以是普通用户接受新技术的动力,同样也可以是乡村老年女性群体采纳智能手机的障碍。实用性表面上是乡村老年女性对智能手机是否有用的认识,实则反映了他们对自身使用价值的评判,以及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角色及其价值的观念投射。因此,重新考虑老年人的价值和需求,重建老年人的个人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当是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治理的关键。

    2022年01期 62-81+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以为用:智能手机使用与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研究

    乔同舟;李春柳;

    本文以智能手机的使用为切入点,探寻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的具体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对冀东新村老年女性手机使用水平的分析,研究发现:乡村老年女性的智能手机使用水平整体不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字贫困,而影响乡村老年女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她们对是否有用的理解。实用性观念既可以是普通用户接受新技术的动力,同样也可以是乡村老年女性群体采纳智能手机的障碍。实用性表面上是乡村老年女性对智能手机是否有用的认识,实则反映了他们对自身使用价值的评判,以及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角色及其价值的观念投射。因此,重新考虑老年人的价值和需求,重建老年人的个人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当是乡村老年女性数字贫困治理的关键。

    2022年01期 62-81+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代理式扩散:新媒体背景下的乡镇治理

    牛畅;

    新媒体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重塑着乡镇治理的“新形态”和“新需求”。然而,既有研究对新媒体与乡镇治理的互动关系关注不足。本文基于研究团队在北京乡镇地区为期十年的田野调查,尝试从技术与组织互构的思路出发,在新媒体工具和情境的功能层面,探讨新媒体背景下乡镇治理的转型特征和实践趋向。研究发现,新媒体通过技术介入的方式,在治理形式、参与和结构层面展开多重赋能,形塑乡镇治理转型的多维特征。电子化政务、内驱型行动和代理人格局,共同形构了新媒体背景下乡镇治理的代理式扩散特征。最后,研究突出基层视野和个体视角对于探究乡镇治理特征的价值,推究“技术二次赋能”与“组织适新”的关系,并提出后续拓展议题。

    2022年01期 82-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代理式扩散:新媒体背景下的乡镇治理

    牛畅;

    新媒体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重塑着乡镇治理的“新形态”和“新需求”。然而,既有研究对新媒体与乡镇治理的互动关系关注不足。本文基于研究团队在北京乡镇地区为期十年的田野调查,尝试从技术与组织互构的思路出发,在新媒体工具和情境的功能层面,探讨新媒体背景下乡镇治理的转型特征和实践趋向。研究发现,新媒体通过技术介入的方式,在治理形式、参与和结构层面展开多重赋能,形塑乡镇治理转型的多维特征。电子化政务、内驱型行动和代理人格局,共同形构了新媒体背景下乡镇治理的代理式扩散特征。最后,研究突出基层视野和个体视角对于探究乡镇治理特征的价值,推究“技术二次赋能”与“组织适新”的关系,并提出后续拓展议题。

    2022年01期 82-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代理式扩散:新媒体背景下的乡镇治理

    牛畅;

    新媒体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重塑着乡镇治理的“新形态”和“新需求”。然而,既有研究对新媒体与乡镇治理的互动关系关注不足。本文基于研究团队在北京乡镇地区为期十年的田野调查,尝试从技术与组织互构的思路出发,在新媒体工具和情境的功能层面,探讨新媒体背景下乡镇治理的转型特征和实践趋向。研究发现,新媒体通过技术介入的方式,在治理形式、参与和结构层面展开多重赋能,形塑乡镇治理转型的多维特征。电子化政务、内驱型行动和代理人格局,共同形构了新媒体背景下乡镇治理的代理式扩散特征。最后,研究突出基层视野和个体视角对于探究乡镇治理特征的价值,推究“技术二次赋能”与“组织适新”的关系,并提出后续拓展议题。

    2022年01期 82-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代理式扩散:新媒体背景下的乡镇治理

    牛畅;

    新媒体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重塑着乡镇治理的“新形态”和“新需求”。然而,既有研究对新媒体与乡镇治理的互动关系关注不足。本文基于研究团队在北京乡镇地区为期十年的田野调查,尝试从技术与组织互构的思路出发,在新媒体工具和情境的功能层面,探讨新媒体背景下乡镇治理的转型特征和实践趋向。研究发现,新媒体通过技术介入的方式,在治理形式、参与和结构层面展开多重赋能,形塑乡镇治理转型的多维特征。电子化政务、内驱型行动和代理人格局,共同形构了新媒体背景下乡镇治理的代理式扩散特征。最后,研究突出基层视野和个体视角对于探究乡镇治理特征的价值,推究“技术二次赋能”与“组织适新”的关系,并提出后续拓展议题。

    2022年01期 82-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社会中新媒体使用与人际关系的变迁:基于豫东南一个村庄的田野考察

    冯广圣;王灿;

    新媒介赋权对乡村社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影响最为明显。运用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豫东南一个村庄在新媒介赋权下人际关系衍变的轨迹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新媒介赋权经历着由“被组织”的他者赋权向“自组织”的自我赋权方向发展,乡村人际交往场景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转换。新媒介赋权沿着熟人、半熟人和陌生人的路径对乡村社会人际关系进行解构。新媒介在对乡村社会人际关系赋权的“过程”与“结果”中,始终存在赋权与反赋权并存现象。新媒介持续赋权博弈下村民传统的交往逻辑、交往观念、认知偏好和空间偏好等都发生了转变,在人际关系亲密化与疏离化并存中,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发展渐趋理性化。村民从作为技术赋权受动的对象和处于权力客体地位的弱者,逐渐转化为乡村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中的能动者,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得以重构。

    2022年01期 100-11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乡村社会中新媒体使用与人际关系的变迁:基于豫东南一个村庄的田野考察

    冯广圣;王灿;

    新媒介赋权对乡村社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影响最为明显。运用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豫东南一个村庄在新媒介赋权下人际关系衍变的轨迹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新媒介赋权经历着由“被组织”的他者赋权向“自组织”的自我赋权方向发展,乡村人际交往场景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转换。新媒介赋权沿着熟人、半熟人和陌生人的路径对乡村社会人际关系进行解构。新媒介在对乡村社会人际关系赋权的“过程”与“结果”中,始终存在赋权与反赋权并存现象。新媒介持续赋权博弈下村民传统的交往逻辑、交往观念、认知偏好和空间偏好等都发生了转变,在人际关系亲密化与疏离化并存中,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发展渐趋理性化。村民从作为技术赋权受动的对象和处于权力客体地位的弱者,逐渐转化为乡村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中的能动者,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得以重构。

    2022年01期 100-11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乡村社会中新媒体使用与人际关系的变迁:基于豫东南一个村庄的田野考察

    冯广圣;王灿;

    新媒介赋权对乡村社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影响最为明显。运用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豫东南一个村庄在新媒介赋权下人际关系衍变的轨迹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新媒介赋权经历着由“被组织”的他者赋权向“自组织”的自我赋权方向发展,乡村人际交往场景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转换。新媒介赋权沿着熟人、半熟人和陌生人的路径对乡村社会人际关系进行解构。新媒介在对乡村社会人际关系赋权的“过程”与“结果”中,始终存在赋权与反赋权并存现象。新媒介持续赋权博弈下村民传统的交往逻辑、交往观念、认知偏好和空间偏好等都发生了转变,在人际关系亲密化与疏离化并存中,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发展渐趋理性化。村民从作为技术赋权受动的对象和处于权力客体地位的弱者,逐渐转化为乡村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中的能动者,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得以重构。

    2022年01期 100-11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乡村社会中新媒体使用与人际关系的变迁:基于豫东南一个村庄的田野考察

    冯广圣;王灿;

    新媒介赋权对乡村社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影响最为明显。运用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豫东南一个村庄在新媒介赋权下人际关系衍变的轨迹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新媒介赋权经历着由“被组织”的他者赋权向“自组织”的自我赋权方向发展,乡村人际交往场景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转换。新媒介赋权沿着熟人、半熟人和陌生人的路径对乡村社会人际关系进行解构。新媒介在对乡村社会人际关系赋权的“过程”与“结果”中,始终存在赋权与反赋权并存现象。新媒介持续赋权博弈下村民传统的交往逻辑、交往观念、认知偏好和空间偏好等都发生了转变,在人际关系亲密化与疏离化并存中,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发展渐趋理性化。村民从作为技术赋权受动的对象和处于权力客体地位的弱者,逐渐转化为乡村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中的能动者,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得以重构。

    2022年01期 100-11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自组织”嵌入与乡村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基于一个西部农村的田野调查

    牛耀红;

    本文将基于社交媒体形成的松散但能动性较强的小群体称为互联网自组织。通过对一个西部乡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互联网自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极嵌入了乡村社会结构,为乡村治理增添了新的主体。互联网自组织之所以能够参与乡村治理,就在于其以公共舆论引导为手段,以公共事务参与为根本,借助社交媒介将村庄多元主体纳入了合作治理网络,促进了公共性生长和基层社会团结,从而“统合”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以“强制性秩序维持”为核心的“单一中心”治理结构,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商整合的新型治理结构,最终形成一种以村两委主导为基本框架、互联网自组织协同、村民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协调、整合为核心思想,以社会再组织化为实践逻辑,契合当前国家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理念,为乡村社区治理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2022年01期 120-143+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自组织”嵌入与乡村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基于一个西部农村的田野调查

    牛耀红;

    本文将基于社交媒体形成的松散但能动性较强的小群体称为互联网自组织。通过对一个西部乡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互联网自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极嵌入了乡村社会结构,为乡村治理增添了新的主体。互联网自组织之所以能够参与乡村治理,就在于其以公共舆论引导为手段,以公共事务参与为根本,借助社交媒介将村庄多元主体纳入了合作治理网络,促进了公共性生长和基层社会团结,从而“统合”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以“强制性秩序维持”为核心的“单一中心”治理结构,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商整合的新型治理结构,最终形成一种以村两委主导为基本框架、互联网自组织协同、村民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协调、整合为核心思想,以社会再组织化为实践逻辑,契合当前国家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理念,为乡村社区治理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2022年01期 120-143+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互联网自组织”嵌入与乡村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基于一个西部农村的田野调查

    牛耀红;

    本文将基于社交媒体形成的松散但能动性较强的小群体称为互联网自组织。通过对一个西部乡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互联网自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极嵌入了乡村社会结构,为乡村治理增添了新的主体。互联网自组织之所以能够参与乡村治理,就在于其以公共舆论引导为手段,以公共事务参与为根本,借助社交媒介将村庄多元主体纳入了合作治理网络,促进了公共性生长和基层社会团结,从而“统合”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以“强制性秩序维持”为核心的“单一中心”治理结构,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商整合的新型治理结构,最终形成一种以村两委主导为基本框架、互联网自组织协同、村民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协调、整合为核心思想,以社会再组织化为实践逻辑,契合当前国家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理念,为乡村社区治理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2022年01期 120-143+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自组织”嵌入与乡村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基于一个西部农村的田野调查

    牛耀红;

    本文将基于社交媒体形成的松散但能动性较强的小群体称为互联网自组织。通过对一个西部乡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互联网自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极嵌入了乡村社会结构,为乡村治理增添了新的主体。互联网自组织之所以能够参与乡村治理,就在于其以公共舆论引导为手段,以公共事务参与为根本,借助社交媒介将村庄多元主体纳入了合作治理网络,促进了公共性生长和基层社会团结,从而“统合”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以“强制性秩序维持”为核心的“单一中心”治理结构,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商整合的新型治理结构,最终形成一种以村两委主导为基本框架、互联网自组织协同、村民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协调、整合为核心思想,以社会再组织化为实践逻辑,契合当前国家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理念,为乡村社区治理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2022年01期 120-143+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

  • 朝向理想的皮肤:看脸时代的规训

    黄微子;邵明洁;

    在这个“看脸时代”,脸部皮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研究皮肤话语在网络自媒体上的表达,对之进行福柯式的话语分析,并揭示话语背后的微观权力。研究发现,自媒体建构了一套极为相似的“理想皮肤”的想象,背后是年龄上、性别上、种族上和社会阶层上的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参照这个苛刻的“理想皮肤”的标准,皮肤问题不断泛化,主体被指认出来,焦虑被制造出来,并导向了消费主义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知识体系互相博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皮肤调养”和现代“皮肤管理”这两类话语。但不论是“调养”还是“管理”都给身体带来更加细致深入的规训,它们也合力将个体卷入更深的消费主义旋涡之中。

    2022年01期 147-16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朝向理想的皮肤:看脸时代的规训

    黄微子;邵明洁;

    在这个“看脸时代”,脸部皮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研究皮肤话语在网络自媒体上的表达,对之进行福柯式的话语分析,并揭示话语背后的微观权力。研究发现,自媒体建构了一套极为相似的“理想皮肤”的想象,背后是年龄上、性别上、种族上和社会阶层上的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参照这个苛刻的“理想皮肤”的标准,皮肤问题不断泛化,主体被指认出来,焦虑被制造出来,并导向了消费主义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知识体系互相博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皮肤调养”和现代“皮肤管理”这两类话语。但不论是“调养”还是“管理”都给身体带来更加细致深入的规训,它们也合力将个体卷入更深的消费主义旋涡之中。

    2022年01期 147-16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朝向理想的皮肤:看脸时代的规训

    黄微子;邵明洁;

    在这个“看脸时代”,脸部皮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研究皮肤话语在网络自媒体上的表达,对之进行福柯式的话语分析,并揭示话语背后的微观权力。研究发现,自媒体建构了一套极为相似的“理想皮肤”的想象,背后是年龄上、性别上、种族上和社会阶层上的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参照这个苛刻的“理想皮肤”的标准,皮肤问题不断泛化,主体被指认出来,焦虑被制造出来,并导向了消费主义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知识体系互相博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皮肤调养”和现代“皮肤管理”这两类话语。但不论是“调养”还是“管理”都给身体带来更加细致深入的规训,它们也合力将个体卷入更深的消费主义旋涡之中。

    2022年01期 147-16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朝向理想的皮肤:看脸时代的规训

    黄微子;邵明洁;

    在这个“看脸时代”,脸部皮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研究皮肤话语在网络自媒体上的表达,对之进行福柯式的话语分析,并揭示话语背后的微观权力。研究发现,自媒体建构了一套极为相似的“理想皮肤”的想象,背后是年龄上、性别上、种族上和社会阶层上的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参照这个苛刻的“理想皮肤”的标准,皮肤问题不断泛化,主体被指认出来,焦虑被制造出来,并导向了消费主义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知识体系互相博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皮肤调养”和现代“皮肤管理”这两类话语。但不论是“调养”还是“管理”都给身体带来更加细致深入的规训,它们也合力将个体卷入更深的消费主义旋涡之中。

    2022年01期 147-16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作为劳工的“玩家”:一项关于游戏代练的民族志研究

    吴鼎铭;吴洁宜;张小雨;

    在政治规划与商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的网络游戏从媒体笔下的“电子可卡因”变成了兼具文化传播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迅速“迈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由此催生了游戏代练这一数字劳工群体。本研究通过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法,发现在代练劳动过程中,“玩”游戏从娱乐休闲活动转变为以营利为目的生产性技能,“玩家”沦为游戏产业流水线上的“零工”。以游戏代练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进一步拓展了劳动的边界和内涵,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数字资本的空间扩张,由此完成了对产业链底层数字劳工的实质性吸纳,实现了数字资本的加速增值。从劳动视角研究游戏产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重审游戏研究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本逻辑与发展进向。

    2022年01期 164-18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作为劳工的“玩家”:一项关于游戏代练的民族志研究

    吴鼎铭;吴洁宜;张小雨;

    在政治规划与商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的网络游戏从媒体笔下的“电子可卡因”变成了兼具文化传播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迅速“迈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由此催生了游戏代练这一数字劳工群体。本研究通过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法,发现在代练劳动过程中,“玩”游戏从娱乐休闲活动转变为以营利为目的生产性技能,“玩家”沦为游戏产业流水线上的“零工”。以游戏代练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进一步拓展了劳动的边界和内涵,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数字资本的空间扩张,由此完成了对产业链底层数字劳工的实质性吸纳,实现了数字资本的加速增值。从劳动视角研究游戏产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重审游戏研究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本逻辑与发展进向。

    2022年01期 164-18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作为劳工的“玩家”:一项关于游戏代练的民族志研究

    吴鼎铭;吴洁宜;张小雨;

    在政治规划与商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的网络游戏从媒体笔下的“电子可卡因”变成了兼具文化传播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迅速“迈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由此催生了游戏代练这一数字劳工群体。本研究通过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法,发现在代练劳动过程中,“玩”游戏从娱乐休闲活动转变为以营利为目的生产性技能,“玩家”沦为游戏产业流水线上的“零工”。以游戏代练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进一步拓展了劳动的边界和内涵,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数字资本的空间扩张,由此完成了对产业链底层数字劳工的实质性吸纳,实现了数字资本的加速增值。从劳动视角研究游戏产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重审游戏研究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本逻辑与发展进向。

    2022年01期 164-18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作为劳工的“玩家”:一项关于游戏代练的民族志研究

    吴鼎铭;吴洁宜;张小雨;

    在政治规划与商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的网络游戏从媒体笔下的“电子可卡因”变成了兼具文化传播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迅速“迈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由此催生了游戏代练这一数字劳工群体。本研究通过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法,发现在代练劳动过程中,“玩”游戏从娱乐休闲活动转变为以营利为目的生产性技能,“玩家”沦为游戏产业流水线上的“零工”。以游戏代练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进一步拓展了劳动的边界和内涵,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数字资本的空间扩张,由此完成了对产业链底层数字劳工的实质性吸纳,实现了数字资本的加速增值。从劳动视角研究游戏产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重审游戏研究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本逻辑与发展进向。

    2022年01期 164-18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理解“社会性死亡”:一项中介可见性视角下的扎根研究

    周睿鸣;吴媚;

    如何理解中国互联网中的热词“社会性死亡”?本研究访谈了18位“社会性死亡”亲历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扎根理论式的考察。研究发现,社会性死亡指的是自我在社会化媒体上被赋予可见性的展演过程,它往往是某个主体的话语和/或行为偏常乃至越轨被交予道德裁决的过程。以汤普森意义上的中介可见性解读之,社会化媒体对日常生活可见性的历史性拓展伴生了交往的泛道德化,模糊了对公私边界何在的理解。这是社会性死亡引发不确定或未预的道德裁决的来源,也是交往主体只能从个体层面开展自我治疗、以心理上的自我疗愈回答被错置的社会问题之根源。

    2022年01期 181-199+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理解“社会性死亡”:一项中介可见性视角下的扎根研究

    周睿鸣;吴媚;

    如何理解中国互联网中的热词“社会性死亡”?本研究访谈了18位“社会性死亡”亲历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扎根理论式的考察。研究发现,社会性死亡指的是自我在社会化媒体上被赋予可见性的展演过程,它往往是某个主体的话语和/或行为偏常乃至越轨被交予道德裁决的过程。以汤普森意义上的中介可见性解读之,社会化媒体对日常生活可见性的历史性拓展伴生了交往的泛道德化,模糊了对公私边界何在的理解。这是社会性死亡引发不确定或未预的道德裁决的来源,也是交往主体只能从个体层面开展自我治疗、以心理上的自我疗愈回答被错置的社会问题之根源。

    2022年01期 181-199+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理解“社会性死亡”:一项中介可见性视角下的扎根研究

    周睿鸣;吴媚;

    如何理解中国互联网中的热词“社会性死亡”?本研究访谈了18位“社会性死亡”亲历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扎根理论式的考察。研究发现,社会性死亡指的是自我在社会化媒体上被赋予可见性的展演过程,它往往是某个主体的话语和/或行为偏常乃至越轨被交予道德裁决的过程。以汤普森意义上的中介可见性解读之,社会化媒体对日常生活可见性的历史性拓展伴生了交往的泛道德化,模糊了对公私边界何在的理解。这是社会性死亡引发不确定或未预的道德裁决的来源,也是交往主体只能从个体层面开展自我治疗、以心理上的自我疗愈回答被错置的社会问题之根源。

    2022年01期 181-199+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理解“社会性死亡”:一项中介可见性视角下的扎根研究

    周睿鸣;吴媚;

    如何理解中国互联网中的热词“社会性死亡”?本研究访谈了18位“社会性死亡”亲历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扎根理论式的考察。研究发现,社会性死亡指的是自我在社会化媒体上被赋予可见性的展演过程,它往往是某个主体的话语和/或行为偏常乃至越轨被交予道德裁决的过程。以汤普森意义上的中介可见性解读之,社会化媒体对日常生活可见性的历史性拓展伴生了交往的泛道德化,模糊了对公私边界何在的理解。这是社会性死亡引发不确定或未预的道德裁决的来源,也是交往主体只能从个体层面开展自我治疗、以心理上的自我疗愈回答被错置的社会问题之根源。

    2022年01期 181-199+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