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乃楠;
<正>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传播在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也为健康传播带来了大量机遇。从健康知识普及到疾病防治、健康促进,不管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播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2020年初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
2021年04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玉琛;沈福元;梁芸;冯甫瑶;
世界卫生组织将过度沉溺于电子游戏的行为界定为一种精神障碍(即游戏障碍),问题游戏玩家可能因此承受疾病污名。本文基于医学化这一社会学概念,从媒介叙事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媒介讯息的形式(叙事与非叙事)对青少年有关游戏障碍的污名感知(严重性、可控性、社会距离)的影响。在本实验中,115名青少年参与者阅读了一篇关于游戏障碍的新闻报道。结果表明,与非叙事讯息相比,叙事讯息增强了青少年对游戏障碍的严重性感知,扩大其与游戏障碍者的社会距离;代入感是这些效应产生的重要心理机制,且对不同的污名感知,代入感的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同时,青少年的游戏行为卷入调节了叙事对游戏障碍污名感知的影响。总体而言,我们发现:问题游戏玩家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承受了污名与排斥,将其游戏行为进行去道德化的医学解释并不能消解这种排斥,以媒介叙事为载体的医学化表述有可能会加深疾病污名。
2021年04期 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聂静虹;翟嘉靖;
社交媒体是用户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健康信息的风险特质时常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抵抗心理,进而促发健康信息回避行为。该研究以调节定向理论(Higgins, 1997)、框架理论(Goffman, 1974)和第三人效果理论(Davison, 1983)为基础,采用2(调节定向:预防定向vs促进定向)×2(健康信息框架:风险框架vs收益框架)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了调节定向类型和健康信息框架类型对140名微博用户的第三人感知、感知信息无关和信息回避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体调节定向与信息框架共同影响健康信息回避意愿,第三人感知和感知信息无关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上述研究发现不仅拓展了健康信息回避的现有文献,而且对个体层面的健康信息接受和宣导层面的健康信息普及均有促进作用。
2021年04期 2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莉明;徐智;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重点防控对象、防疫信息传播的弱势群体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媒介的信息接触在该群体中产生的说服效果。作者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模式为基础,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下传统媒体、新媒体、人际传播这三种传播渠道的信息接触对中老年人防疫行为的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TPB在预测新冠肺炎防疫行为上的适用性,发现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都可对防疫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其中主观规范的作用最大,超过了另外两个因素。在三类媒介中,虽然中老年人通过人际传播来接触疫情有关信息的频率是最高的,但新媒体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传统媒体未能发挥预期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在抗疫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当重视新媒体传播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这一结论对于后疫情时代的防疫宣传亦有参考价值。
2021年04期 4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樊嘉;刘璐;吴晔;
本文以疫情初期样本地市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中政务媒体信息透明度对社会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全面度的提升能够对社会情绪产生积极影响,但并非信息供给越全面,社会情绪越积极。信息颗粒度变化与社会负面情绪关系显著,信息颗粒度越细,社会负面情绪越少。随着时间推移,信息不透明导致的负面情绪会逐渐增加。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证实了媒介的风险建构能够影响受众情绪,并且为信息透明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视角,启示政务媒体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扩大信息供给覆盖面、从受众出发实现信息供需平衡、讲求信息供给的时效性、重视舆情监测与情绪的反馈作用。
2021年04期 6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卢功靖;卢林艳;李媛媛;王成军;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预测感染人数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体平台,社交媒体数据为预测新冠肺炎的新增人数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统利用关键词预测的方法存在局限性,如何利用中国社交媒体数据,摆脱关键词的限制,更好地预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诊人数?本文基于临近预测的理论框架,人工编码9000条微博文本,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将4300万条新浪微博数据自动化分为九类,创新地使用议题类型预测确诊人数,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科普信息、公益捐赠、寻人求助等议题类型是新增确诊人数的格兰杰原因。此外,本文构建的弹性网络算法准确度达到83%,实现了较为精准的预测,有助于我们更好应对潜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1年04期 9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小丽;温乃楠;
本研究采用2×2的实验设计,探讨了分娩类社交媒体视频的信息类型(非叙事信息与叙事信息)和社交媒体指标(播放量低与高)对女性自然分娩态度的影响。被试在观看了包含不同信息类型和社交媒体指标的视频后填写问卷,最终254例样本被纳入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分娩类社交媒体视频的信息类型(即非叙事或叙事)对女性自然分娩态度无直接影响,但其间接影响是显著的。这种间接影响是通过传输与规范实现的,即观看叙事视频的女性会产生更高水平的传输,传输水平进而与自然分娩态度呈显著正相关;而观看非叙事视频的女性会产生更高水平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进而与自然分娩态度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观看低播放量的视频(与高播放量的视频相比),会对女性的自然分娩态度产生更积极的影响。探索如何通过信息设计来促进女性对自然分娩方式的认知和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2021年04期 11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鹏;芮牮;
鉴于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力图解释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个体对宫颈癌疫苗(即HPV疫苗)的接种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HPV严重性和易感性,进而影响HPV疫苗的接种意向。网络问卷调查(N=338)的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上只有来自权威机构发布的HPV疫苗信息对个人接种HPV疫苗的主观规范产生了正向影响。此外,这种影响受到HPV感知风险的调节作用,但感知风险与疫苗接种主观规范对接种意愿的影响是互斥的。这些结果表明,中国18~26岁的女大学生接种HPV疫苗可能并非出于自我保护,而是一种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交媒体可以通过塑造个体对健康行为社会规范的判断,达到影响个体健康行为的效果。
2021年04期 14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