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0483

专题:数字新闻学

  • 主持人语

    常江;

    <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为新闻学研究的版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传统的新闻学观念与价值体系正在数字化进程中被不断瓦解和重塑,这给新闻学的研究带来了“对象发生本质变化的危机”。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难以在新闻学的学术传统和当下的技术与社会语境之间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新闻学研究成为杂糅了破坏、创新与怀旧的实践,体现出强烈的自我矛盾性和内在分裂性。

    2021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数字新闻研究到数字新闻学:一个创新范式的崛起

    常江 ;田浩;

    本文对数字新闻的概念及其给当代新闻学研究带来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尝试在新闻形态研究、批判新闻理论与中国语境下的数字新闻治理三个维度上,深入论证将“数字新闻研究”的现有实践发展为“数字新闻学”新范式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本文认为,作为新闻学新范式的数字新闻学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属性:数字新闻学是新闻学研究在体系而非经验层面的革新;数字新闻学是一个总体性的专业知识体系而非新闻学的一个子范畴;数字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之间保持着“破坏性发展”的关系;数字新闻学具有明确的批判性维度。本文进而提出,数字新闻学范式的发展呼唤学术界以“新闻生态系统”观念为核心,对新闻学重新进行体系化和概念化,并建立超越本土的国际协同创新机制。

    2021年03期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闻生态系统研究二十年:历史轨迹与未来发展

    克里斯·安德森;何仁亿;

    本文讨论了生态系统方法在数字新闻研究中的历史和应用。文章首先概述了数字时代“新闻生态系统”概念日益被采纳的情况,随后讨论了“生态系统”一词在媒介研究文献中的两种用法,概述了几个关于新兴新闻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每一个实例都借鉴了不同的,甚至是尚未被认可的理论传统。最后,本文讨论了数字新闻研究的历史,以及在过去20年中学术界对新闻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2021年03期 1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时代的新闻学元话语的变迁及其理论化路径

    杨奇光;

    本文在技术逻辑、比较框架和现实导向三种维度下对数字时代新闻学元话语的变迁展开探究,研究发现,以“技术”为辩证对象、以“转型”为关键特征和以“融合”为价值导向构成了数字时代新闻学元话语体系的核心框架。包括“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透明性”“新闻与责任”“新闻与民主”等经典新闻学核心观念在数字生态下被改变或重塑,并在规范性层面为数字时代新闻学助力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了具备建设性和价值导向的元话语体系。

    2021年03期 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新闻治理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仇筠茜;姚衣凰;

    信息传播技术条件下的数字新闻业呈现生态化特征,对传统新闻业务实践、部门安排、盈利模式、管理治理带来降维式的重构。现行的新闻管理模式难以全盘移植至数字新闻业,因此亟须对国际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我国新闻实践,提出治理思路。本研究依据“传媒治理六要素”理论框架,对美国、英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11个国家(或地区)的数字新闻治理现状进行跨国比较分析,发现:(1)肇始于美国网络空间治理的“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在各国数字新闻治理中被普遍采纳;(2)威权自由主义、威权主义、民主自由主义、民主管制这四种传媒体制下的数字新闻治理模式,又根据各国媒介体制进行了本土化的调试,其实是具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准利益攸关”,各自面临不同治理难题;(3)中国路径的数字新闻业治理特征是政出多头、堵大于疏,在全球化媒介治理中面临合法性话语挑战。研究最后提出中国的数字新闻治理应基于“多主体模式”思路进行顶层设计,突出公共性、团结稳定的价值理念,形成对多利益攸关模式的替代方案。

    2021年03期 4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新闻学的方法论探索:新闻生产网络分析

    黄雅兰;

    数字新闻业态的发展变革给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新闻业的“网络化”趋势,总结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当前数字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提出新闻生产已经弥散至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信息网络和情感网络同时构成了新闻生产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当前的数字新闻学研究应当发展出一种总体性的、能够对新闻生产网络进行有效检视的方法体系,计算传播研究、民族志研究和文本分析等研究路径和方法能够从不同维度对不同的行动者主体进行分析,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路径和方法则是未来新闻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2021年03期 7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专题:平台劳动

  • 情感劳动与网络空间中亲密关系的建构——基于“虚拟恋人”服务的实证研究

    姚建华;王洁;

    “虚拟恋人”情感劳动过程的核心内容是在网络空间中建构与消费者的亲密关系。他们在“进场”“在场”和“离场”的不同服务阶段,根据消费者喜欢的恋人类型,主动整饬外显情感来努力营造甜蜜的恋爱氛围,满足消费者对恋爱关系的想象和情感需求。这种亲密关系具有双重“虚拟性”:一方面,它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而非现实生活中;另一方面,它受市场原则支配,是一种能够即时和短暂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商品,而非建立在两者长久和稳定的情感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情感虚拟化的特征。当前,缓解当代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压力既必要又紧迫。“虚拟恋人”服务建构的网络空间中的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体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但终究无法替代人们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亲密关系。

    2021年03期 9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绩效合法性视野下的网络直播及其劳动过程研究

    林颖;吴鼎铭;薛凯丽;

    本研究将网络直播放置于中国特殊的社会语境下进行考察,提出在绩效合法性的背景下,网络直播平台和经纪公司得以合理且“合法”地大规模吸纳大众参与直播内容生产过程。通过为期近一年的网络民族志调研,本研究从劳工招募、劳动者驯化、劳动形式、消费景观生产及网民情感动员等面向进行分析,指出: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制造了一种以网民“参与”为核心的新型资本增值模式。在弹性雇佣制度与严苛的量化考核标准下,网络主播与围观消费的网民被嵌套于数字资本主导的机器体系之中,成为资本扩张的内在动力。从劳动的视角揭示互联网文化背后的社会经济进程,不仅能洞穿以“自由”为核心的商业意识形态所营造的幻象,而且可以为网络直播的规范发展与社会治理提供新的视角。

    2021年03期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等级化身份与关系嵌入:网络文学平台的造星运动与作者的受众劳动

    胡慧;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网络文学平台和网络文学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揭示我国网络文学领域的平台资本的运作逻辑,以及网络文学作者这一积极的受众劳工的形成逻辑。传统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要素在平台化的网络文学生产过程中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与技术勾连起来,形塑了网络文学作者这一积极的受众劳工。研究发现,创意商品化过程中,技术声望资本成为网络文学作者可能掌握的生产资料,能够通过平台传播形成身份资本,加快自身文学作品的流通,网络文学作者成了“有产劳工”,有着双重的身份属性,增强了与平台的谈判能力。网络文学平台吸纳网络文学作者的身份符号象征,加强对客户和数据资源的垄断,成为平台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网络文学作者通过关系嵌入的方式,积极构建与积累身份资本,一方面满足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满足情感需求,其劳动过程呈现了利益与认同的交织,展现了网络文学作者因为身份资本所具有的自主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平台的发展逻辑也孕育了劳工的力量。

    2021年03期 12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文

  •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情感转向

    杨馨;胡翼青;

    传播政治经济学继承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传统,质疑主流传播学派的工具性研究,但物化的逻辑使得媒介、技术、意识形态三者被接合在一起,“技术恐惧”使得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也掉进了工具性的窠臼。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内部性”批判传统,包括“情感劳动”的概念和雷蒙威廉斯提出的“情感结构”概念,以及情感社会学对劳动分工、劳动过程、劳资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情感转向,以及其中蕴含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范式转型的可能性。

    2021年03期 14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际维系与群体构建:“艾滋人群”线上社区的情感交往

    周海涵;

    在社会普遍对艾滋病持有污名化认知的背景下,本研究将通过网络民族志、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艾滋人群”在线上社区的情感交往行为,重点在个体如何同他人建立情感维系以及情感如何作用于线上社区的构建这两个层面。研究发现,一方面,线上病缘群体基于共同经历的情感交往为群体间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了自我呈现与认同的途径;另一方面,在艾滋病吧中,情感在群体构建的多重维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对于病缘群体来说,线上与线下的脱轨,使得线上平台所能提供的情感支持仍处于有限水平。

    2021年03期 15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