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0482

专题探讨:互联网的历史分析

  • 漫长的拨号与呼叫——中国互联网早期接入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考察

    方兴东;严峰;徐忠良;

    1994年,在互联网诞生25年之际,中国才正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全球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名成员。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开启,1979年邓小平访美开启中美交流的热潮,到80年代社会与思想的解放,以及90年代初期邓小平视察南方之后的市场经济加速发展,为什么中国没有能够更早地拥抱互联网,更积极地融入互联网?今天依然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历史,深入考察中国互联网的接入过程,可以更好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的基本驱动力和不同主体的角色与作用。尤其是对早期接入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多维度考证,一方面更深入地理清历史本身,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方式与意义。当然,这个问题的更深入研究还是期待更多第一手材料的。

    2021年01期 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员构成的转换与意见的可见性:中国网络意见中介者的历史演变

    吴世文;郑子聪;

    网络意见中介者在中国公共话语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对这一群体的演变历史,我们尚缺乏系统的了解。本文以互联网历史为视角,基于前名人博客时期、名人博客和微博时期、后微博时期的历史分期,从定义、特征、社会影响、与政策的“互动”角度研究发现,网络意见中介者历经从匿名的个体到社会身份“加持”的精英转变,其公共参与和社会影响强化,但进入后微博时期遭遇商业和娱乐元素的削弱。机构化的网络意见中介者的出现扩展了人作为意见中介者的概念,但在后微博时期随着“意见”游离于公共意见之外,“意见”的可见性局限于圈层之内。网络意见中介者的可见性以及意见的可兑换性、可流通性受到权力、经济利益与技术的影响,在三个时期嬗变,折射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既是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理解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窗口”。

    2021年01期 2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技术想象的重塑:博客在中国的早期实践及其媒介文化变迁

    操瑞青;

    21世纪初轰动一时的“《遗情书》事件”至今仍存留在大批网民的记忆里,这起网络事件对中国互联网,尤其是以博客为代表的早期社交媒体究竟意味着什么,迄今仍未被详加检视。本文通过将彼时的新媒介技术——博客置于该事件前后脉络中,试图揭示特定社会语境下,媒介使用者如何引发技术论争并形塑了公共话语空间中的博客想象。在博客从“思想共享”转移到“个性记录”、从“公共事务的私人表达”转移到“私人话语的公开展示”的认知变迁中,该事件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博客实践。本文指出,媒介文化中任何想象的确立都是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给定的框架。它需要在现实行动中自我实现,也需要接受多元行动者尤其是媒介使用者的日常挑战。

    2021年01期 5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中国网络文学商业模式的变迁——以“五五断更节”为中心的考察

    吴涛;

    本文将网络文学发展进程中的“焦点事件”与商业模式历史变迁相结合,探究“五五断更节”爆发背后的结构性动因。研究发现,付费阅读机制形塑了网络文学平台与作者之间的不平等合作关系,管理团队变动虽是此次“五五断更节”风波发生的导火索,但网络文学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变化才是“五五断更节”爆发的根本性原因。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付费阅读的天花板已经显露,IP运营日益成为网络文学产业重要的变现方式以及平台—作者利益博弈的焦点。2018年以来免费阅读模式的兴起,打破了付费阅读模式之下平台—作者利益的脆弱平衡,引发了中底部作者对免费阅读模式之下收入减少的恐慌,“五五断更节”实质上是网络文学产业新生态下平台—作者利益共同体的再谈判。在互联网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受众娱乐消遣方式愈加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付费阅读与免费阅读将长期共存,厘清平台的权力边界,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成机制,将是网络文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1年01期 7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

  • 编织记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视频中的灾难叙事

    邱月;

    2020年年初,中国社会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为防控疫情风险,各级地方政府从1月中下旬开始对社会流动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在隔离抗疫的这段时间,人们对大众媒介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互联网更是成为不少人了解资讯、开展社交、获取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哔哩哔哩(Bilibili)视频平台为例,考察人们在2020年1—4月期间所上传的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记录生活的视频,将其置入灾难叙事的文化脉络之中,发掘口头传承、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中灾难叙事的特点与差异。文章以互联网中疫情相关的数字灾难叙事为切入点,展示出哔哩哔哩视频平台的年轻人在纪录、传播自我生活等内容的表述中所体现的开展公共话题讨论的意愿,补充正式渠道话语权的冲动,以及参与集体记忆建构的需求。此外,文章通过互动仪式链和情感能量的框架看到在哔哩哔哩这样具有较高互动性的视频网站中人们集体记忆编码来源的多渠道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话语权威的消解与重构,从而进一步探索通过互联网社区的情感共振塑造集体记忆的方式和可能性。

    2021年01期 10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早期参与者的力量:对公共事件微博舆情演化周期的研究

    周金连;王静君;

    对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周期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征,为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基于舆情产生的机理,选择了议题和公众两个维度的相关变量,以2019年4月发生的8起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微博数据为例,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公共事件舆情演化周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议题事件类型方面,以凉山火灾为代表的自然灾害类舆情微博的演化周期长于权益抗争、社会伦理和文化交流类事件,舆情的整体热度较高,波动幅度也较大,而权益抗争类微博舆情的演化过程更具爆发性。权益抗争和自然灾害类事件中,相关微博的出现对舆情周期的延伸具有促进作用;在舆情参与的公众主体方面,总的来说,早期参与者的地域多样性及聚集性、包含认证用户数量以及传播效率变量可以有效预测舆情微博演化周期的长短,相比而言,在不同事件类型中,认证用户的早期参与对周期延伸的作用力最为稳定,影响力也最强;在各类事件中,微博内容情绪对舆情演化周期长短的影响关系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舆情演化的议题和公众影响进行了量化比较,也进一步丰富了舆情周期研究的视角。

    2021年01期 12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用户对社交机器人的认知及交互动机研究——以豆瓣拉踩小组机器人为例

    潘舒怡;

    社交机器人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模仿人类行为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对人类用户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并推动着人机共生的新型网络生态的形成。本研究以豆瓣拉踩小组机器人为例,通过爬取924条小组讨论帖,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机器人与真人用户的交互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用户对机器人的认知及交互动机。研究发现,豆瓣小组成员在与小组机器人交互过程中,体现了新奇、社交、情感和娱乐四种动机,其中,娱乐动机占比最高(约49%),并常常与社交和情感需求同时出现。小组成员对小组机器人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倾向于将机器人的身份定义为组内网红成员,对机器人人格特征的认知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会通过主观想象为其构建人际关系网络。

    2021年01期 153-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后真相”的旅行:一种比较分析的视野

    董锦程;

    “后真相”自1992年提出至今,已经在路上旅行了很久。本文从“理论旅行”的角度来审视“后真相”这个概念,简略描述了后真相在旅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嬗变。特西奇创造的后真相,从伦理视角探讨越战后美国人与真相之间日趋恶化的关系。随后,西方学界的后真相研究在吉斯的引领下沿着认识论路径继续发展。旅行到了中国的后真相开始出现本土化的创造性解读,比较视野光芒初现,后真相也在中国重新找回了原始的激进精神。研究认为,后真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一直在对自己并不完全认同的“真理等级”提出批判。只有当我们变成精神上的旅行者,才有机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真正理解和超越后真相。

    2021年01期 18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