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润;
互联网在我国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网络普及率逐年攀升。本文考察互联网深入发展的中国在数字鸿沟方面的状况,分析影响互联网普及与应用的个体因素,以及中国社会在互联网接入方面的独特性。通过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和64名被访者的访谈资料,运用混合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即使当今互联网在中国社会逐渐普及,但就个体层面而言,量化分析表明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当然,质化分析进一步表明互联网接入普遍的结构性规律背后,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体现出现实的复杂性,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数字鸿沟现象都有体现;同时,互联网接入还体现出民众的主体性创造,实现对互联网资源的借用。
2016年02期 84+8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超;辛嘉坡;谭燕雯;盘荣健;
本文以宝马的《为悦而来》HTML5广告为例,实证检验HTML5广告特性及消费者体验对其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HTML5广告的互动娱乐性对消费者的个人体验和共同体验有着显著正向影响,HTML5广告的跨平台特性对消费者的共同体验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互动娱乐性与共同体验的相关性要高于跨平台与共同体验的相关性。HTML5广告的跨平台和互动娱乐性、消费者的个人体验和共同体验均对品牌态度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品牌态度与消费者体验(个人体验和共同体验)的相关性要低于与HTML5广告的两个特性(跨平台与互动娱乐性)的相关性。
2016年02期 10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小杰;
最近的“WannaCry”病毒让人再次见识黑客的阴暗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幽灵,黑客不仅影响国家治理也影响普通网民的日常生活。从知识谱系学的角度来看,黑客概念在时间维度、实践层面发展出复杂而多元的内涵。黑客现象的组织化、媒体化和政治化趋势对网络时代的社会政治治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但黑客既有作为问题的一面也有作为方法的一面,前者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必然对象,后者则可能成为检验网络空间治理效果的重要维度。
2016年02期 12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莫莉;叶凤琴;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解读了台湾地区2016年选举中三大候选人的脸书发帖和热门评论内容。结果发现,在竞选传播规律和台湾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三大候选人对脸书的利用表现出相似的特点:视脸书为政治传播平台、偏好活动动员、谨慎运用负面攻击、图文兼备、较少展现竞选标识。但候选人间的策略也呈现一些差异。从热门评论来看,台湾网民的参与表现出文明,但缺乏沟通的同质性话语。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同一媒体上集中的发声渠道、图片和影像等视觉语言的运用,以及号召动员会影响选民参与。该结论有助于理解台湾的新媒体选举实践,并为如何有效引发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启示。
2016年02期 13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清果;祁菲菲;
随着中国网络平台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数字公共领域在我国大陆与台湾逐渐形成并且日渐成熟。它逐步超越了传统的政治范畴,融入中国的整个社会大背景中,深刻影响着包括文化在内的两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数字公共领域由于自身的种种特征与优势,在促进文化发展与认同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功能。数字公共领域的发展与文化认同的相互作用为我们研究两岸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因此本文以2016年年初的舆论事件——“帝吧出征Facebook”为例,结合现今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综合数字公共领域的特征与两岸文化认同的现状,对数字公共领域在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认同方面的独特功能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为日后两岸关系与文化认同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2016年02期 15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小安;尹凤意;
本文将媒介逻辑界定为媒介使用、媒介内容框架、媒介体制、意见领袖介入四个维度,选取了2007年至2016年近十年的53起环境维权事件,统计分析了媒介逻辑与抗争结果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单一的媒介逻辑变量无法决定抗争结果,需协同作用才可以发挥功效。媒介技术逻辑中抗争者更偏向使用自媒体进行情感动员,试图通过舆论压力来改善政治机会结构。媒介内容逻辑方面,环境维权事件报道的“对话”框架较为普遍,“对抗”框架则出现在发生暴力维权或出现不平等格局时。媒介制度逻辑中有中央级媒体参与报道的维权事件较少但影响显著,活跃意见领袖的介入对报道媒体级别和暴力冲突是否发生有显著影响。
2016年02期 17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娟娟;
环境问题兼具自然价值和公共属性,从早期的“公地悲剧”转变为全球性“公共议题”,网络媒体及其对环境问题的议程设置和传播功能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在社交媒介时代,环境事件极易引发普遍关注和舆论参与,一旦形成舆论“风暴”,即刻成为牵动社会各阶层的“痛点”和“热点”。以往相关机构和媒体“有事才报”的被动式态度、自上而下的“科教宣讲”模式,亦不能跟进全员之情和参与的步伐,更不能主动发挥其在环境传播中应有的环境教育和引导、公共批评和问责、动员和倡导、微志愿者和自我组织等功能,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不自觉和责任缺失。中国的环境传播如何在社交媒介时代实现从被动传播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如何充分利用媒体功能承担其环境传播责任,亟待关注。
2016年02期 19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黎斌;张冉妮;
为综合评价电视观看时我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12篇有关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统计处理采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并对文献发表年限等做亚组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来确定研究之间差异,以及进行发表偏倚检测。研究将每天看电视时间过长作为儿童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的猜想获得证明,综合检验如下:z=5.80,合并OR值=1.77 95%的置信空间为(1.46—2.15)。因此,通过儿童电视观看行为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适当控制每日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长,可以有效避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2016年02期 205-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