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0481

专题:网络语言研究

  • 空间的嵌入:技术变迁中的网络语言日常化运用

    赵呈晨;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这一语言来源复杂、形式多样、语义丰富,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及参与观察的方法对网民进行了调查,探讨互联网发展下的网络语言日常化历程。研究发现: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语言的跨平台运用行为从偶尔变为常规。网络普及初期,网民的日常活动是上网聊天,因此网络语言作为稀缺术语成为网民群体间的一种暗号;在社交网络时期,网络平台日益丰富,网络语言逐渐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平台无处不在,网民开始无意识地使用网络语言。这表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网络语言的传播空间,重构的传播空间在变迁中使网络语言实现跨平台流动,最终使网络语言嵌入日常生活,实现日常化运用。

    2016年02期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亲密错位: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及其人际关系泛化研究

    徐鹤;

    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偏好使用亲昵度较高的网络语言,亲昵语言逐渐泛化。青少年交往中的语用距离与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距离、情感距离并不相符,而是呈现出错位的状态。语言的亲密泛化一方面突破了情感禁忌与语言伦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假性的亲密关系与模糊的社会距离,个体更难获得真正的情感陪伴与文化共鸣。青少年在圈际活动中形成的网络语言是开放式的,具有生成性与协商性,可以作为青少年创造日常交流空间的有力工具,有助于形成个性化、解放性的亲密关系。

    2016年02期 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技术的逻辑:青少年网络语言研究的路径转向及范式突破

    张约翰;

    通过对以往“去技术化”的青少年网络语言研究范式的梳理,本文发现其均忽视了把技术因素设置为网络语言问题研究中一项重要前置变量来进行考察,这导致在目前青少年网络语言研究中缺席了一种重要的研究路径与范式思考。对此,本文提出“技术的逻辑”概念可促成青少年网络语言研究的一种路径转向。同时根据青少年与技术的关系及使用特征提出“技术青年”概念,考察在“技术的逻辑”背景下“技术青年”群体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交流经验现象产生的可能,最终认为“技术化生存”将成为青少年网络语言研究无法绕开的一项重要前提。

    2016年02期 4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圈层化传播”:青少年网络语言的互动聚合机制研究

    朱沁怡;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超越了熟人圈子和地域限制,表现出明显的“受众区隔”趋势,人们用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圈层分化”,这种分化在网络语言中呈现出一种“圈层化传播”的趋势。本研究分别从选择、建构、扩散对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进行研究,网络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通过“多对多”的互动聚合传播方式及特征,演绎着形形色色的文化传播实践,并揭示了以情感共建和身份认同为基础的“圈层化传播”。

    2016年02期 6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论文

  • 跨越数字鸿沟:互联网接入的结构性制约及其超越——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

    王润;

    互联网在我国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网络普及率逐年攀升。本文考察互联网深入发展的中国在数字鸿沟方面的状况,分析影响互联网普及与应用的个体因素,以及中国社会在互联网接入方面的独特性。通过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和64名被访者的访谈资料,运用混合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即使当今互联网在中国社会逐渐普及,但就个体层面而言,量化分析表明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当然,质化分析进一步表明互联网接入普遍的结构性规律背后,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体现出现实的复杂性,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数字鸿沟现象都有体现;同时,互联网接入还体现出民众的主体性创造,实现对互联网资源的借用。

    2016年02期 84+8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TML5广告的消费者体验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

    刘超;辛嘉坡;谭燕雯;盘荣健;

    本文以宝马的《为悦而来》HTML5广告为例,实证检验HTML5广告特性及消费者体验对其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HTML5广告的互动娱乐性对消费者的个人体验和共同体验有着显著正向影响,HTML5广告的跨平台特性对消费者的共同体验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互动娱乐性与共同体验的相关性要高于跨平台与共同体验的相关性。HTML5广告的跨平台和互动娱乐性、消费者的个人体验和共同体验均对品牌态度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品牌态度与消费者体验(个人体验和共同体验)的相关性要低于与HTML5广告的两个特性(跨平台与互动娱乐性)的相关性。

    2016年02期 10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元化与可治理性:互联网政治视阈下黑客研究的向度

    曹小杰;

    最近的“WannaCry”病毒让人再次见识黑客的阴暗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幽灵,黑客不仅影响国家治理也影响普通网民的日常生活。从知识谱系学的角度来看,黑客概念在时间维度、实践层面发展出复杂而多元的内涵。黑客现象的组织化、媒体化和政治化趋势对网络时代的社会政治治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但黑客既有作为问题的一面也有作为方法的一面,前者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必然对象,后者则可能成为检验网络空间治理效果的重要维度。

    2016年02期 12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台湾2016年选举中三大候选人脸书传播策略及网民动员的对比研究

    莫莉;叶凤琴;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解读了台湾地区2016年选举中三大候选人的脸书发帖和热门评论内容。结果发现,在竞选传播规律和台湾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三大候选人对脸书的利用表现出相似的特点:视脸书为政治传播平台、偏好活动动员、谨慎运用负面攻击、图文兼备、较少展现竞选标识。但候选人间的策略也呈现一些差异。从热门评论来看,台湾网民的参与表现出文明,但缺乏沟通的同质性话语。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同一媒体上集中的发声渠道、图片和影像等视觉语言的运用,以及号召动员会影响选民参与。该结论有助于理解台湾的新媒体选举实践,并为如何有效引发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启示。

    2016年02期 13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岸数字公共领域: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场域——以“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为例

    谢清果;祁菲菲;

    随着中国网络平台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数字公共领域在我国大陆与台湾逐渐形成并且日渐成熟。它逐步超越了传统的政治范畴,融入中国的整个社会大背景中,深刻影响着包括文化在内的两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数字公共领域由于自身的种种特征与优势,在促进文化发展与认同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功能。数字公共领域的发展与文化认同的相互作用为我们研究两岸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因此本文以2016年年初的舆论事件——“帝吧出征Facebook”为例,结合现今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综合数字公共领域的特征与两岸文化认同的现状,对数字公共领域在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认同方面的独特功能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为日后两岸关系与文化认同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2016年02期 15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媒介逻辑如何影响环境维权进程?——基于2007—2016年间53起事件文本的统计分析

    郭小安;尹凤意;

    本文将媒介逻辑界定为媒介使用、媒介内容框架、媒介体制、意见领袖介入四个维度,选取了2007年至2016年近十年的53起环境维权事件,统计分析了媒介逻辑与抗争结果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单一的媒介逻辑变量无法决定抗争结果,需协同作用才可以发挥功效。媒介技术逻辑中抗争者更偏向使用自媒体进行情感动员,试图通过舆论压力来改善政治机会结构。媒介内容逻辑方面,环境维权事件报道的“对话”框架较为普遍,“对抗”框架则出现在发生暴力维权或出现不平等格局时。媒介制度逻辑中有中央级媒体参与报道的维权事件较少但影响显著,活跃意见领袖的介入对报道媒体级别和暴力冲突是否发生有显著影响。

    2016年02期 17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社会化媒介的环境传播与伦理责任探析

    黄娟娟;

    环境问题兼具自然价值和公共属性,从早期的“公地悲剧”转变为全球性“公共议题”,网络媒体及其对环境问题的议程设置和传播功能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在社交媒介时代,环境事件极易引发普遍关注和舆论参与,一旦形成舆论“风暴”,即刻成为牵动社会各阶层的“痛点”和“热点”。以往相关机构和媒体“有事才报”的被动式态度、自上而下的“科教宣讲”模式,亦不能跟进全员之情和参与的步伐,更不能主动发挥其在环境传播中应有的环境教育和引导、公共批评和问责、动员和倡导、微志愿者和自我组织等功能,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不自觉和责任缺失。中国的环境传播如何在社交媒介时代实现从被动传播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如何充分利用媒体功能承担其环境传播责任,亟待关注。

    2016年02期 19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儿童电视观看行为与肥胖现象的相关性研究——基于Meta Analysis的数据分析

    黎斌;张冉妮;

    为综合评价电视观看时我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12篇有关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统计处理采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并对文献发表年限等做亚组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来确定研究之间差异,以及进行发表偏倚检测。研究将每天看电视时间过长作为儿童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的猜想获得证明,综合检验如下:z=5.80,合并OR值=1.77 95%的置信空间为(1.46—2.15)。因此,通过儿童电视观看行为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适当控制每日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长,可以有效避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2016年02期 205-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生专栏

  • 中国社交媒体研究——基于CSSCI与SSCI期刊文章的内容分析

    常博;邓丽瑶;蒋斯麦;张天吉;温乃楠;

    本研究对2006—2016年SSCI与CSSCI收录的426篇关于“中国的社交媒体”的研究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结果显示,CSSCI与SSCI中的中国社交媒体研究在多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如研究主题、研究发展阶段、理论框架、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假设、研究方法、理论/应用贡献等。相比之下,SSCI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更加丰富,比CSSCI期刊论文更多运用理论框架,包含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假设,更多运用研究方法,而CSSCI期刊论文更偏向于对社交媒体的应用性研究。另外,本研究讨论了中国社交媒体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6年02期 216+21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游戏直播用户使用行为研究——以大学生为例

    王邹红;

    我国游戏网络直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游戏网络直播平台竞争激烈。了解用户观看游戏直播的动机、意愿和行为有一定重要性。本研究借助技术接受模型和社会临场感理论,建立了“使用动机(感知有用、感知娱乐、感知互动、社会临场感)—使用意愿—使用行为”模型,以大学生为例对游戏直播用户使用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述4个使用动机对游戏直播用户使用意愿均有正向显著影响:感知娱乐对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最大;感知互动与社会临场感对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其次;感知有用对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最弱;感知互动对社会临场感有正向显著影响;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有显著影响。

    2016年02期 23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媒介经验

  •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评价研究——基于5种图情类期刊的实证分析

    张夏恒;冀芳;

    伴随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用户对平台建设的评价成为值得研究的内容。本文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取值方法,采用Saaty标度法与熵权法分别求出指标的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得出综合熵组合权重,进而构建出评价模型。采用TOPSIS法,选取5种CSSCI期刊为分析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用户对《图书情报工作》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评价最好,对《图书馆建设》的评价最差。挖掘出影响用户评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设建议,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改善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02期 248+250-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SSCI来源集刊《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征稿简则

    <正>《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聚焦“互联网与当代中国问题”,谨向海内外各学科郑重约稿,尤其欢迎中青年学者发来力作,欢迎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学位论文相关成果投寄本刊,亦诚邀各课题组集束发表专题成果。《中国网络传播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种新媒体传播学CSSCI来源集刊,

    2016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