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0481

专题:互联网与健康传播

  • 重大感染性疾病公共健康传播:碎片化分享与正能量协同——基于微博数据对埃博拉疫情网络传播的回顾分析

    廖卫民;

    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样本,以2014年西非地区大规模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网络传播为案例,探索重大感染性疾病的公共健康传播的一般规律。研究发现网络传播强度的高点与疫情关键节点往往有着内在一致的吻合,网民最关切的主要在于恐慌性潜在威胁的迫近和免于恐惧的诉求,网民通过分享碎片化的知识信息集聚力量,从而具有自主传播正能量、激发正向情绪的群体协同能力。埃博拉疫情微博传播中,移动端占比要高于PC端,且该趋势近年来稳步提升。移动端用户更善于进行碎片化的信息分享与互动反馈,且具有更多样和多元化的发布渠道。据此,本研究提出在重大感染性疾病公共健康传播中“贴近移动端”“碎片化分享”“正能量协同”的三点启发建议。

    2015年00期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互联网与健康知识沟:互联网接触、饮食知识不平衡与城乡差异

    马志浩;吴玫;

    无论是国际范围还是中国内部,削减健康不平衡与数字鸿沟一直是公共服务的重心。互联网进入中国已有二十余年,尚无有全国代表性样本对互联网与健康知识沟关系的研究。本研究为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对居民互联网接触、饮食知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内部、农村居民内部、城乡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饮食知识沟,互联网接触能够显著削减城市居民内部的饮食知识沟,但对于农村居民内部的饮食知识沟并无显著影响。虽然互联网接触能够显著缩减城乡之间的饮食知识沟,但考虑到农村居民的饮食知识沟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地位,这种减弱的效应并不能够被乐观看待。

    2015年00期 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文

  • 中国网民对美剧收视偏好的实证研究——基于搜狐视频的面板数据

    池建宇;陈燕霞;戴建华;

    基于搜狐视频的面板数据估计了中国网民对美剧的收视偏好。研究发现,距离首播日间隔天数对视频点击量有显著影响。不同的美剧之间日点击量的差异80%可以由这些美剧不随时间变动的个体固定效应进行解释。在固定效应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每季包含剧集数量、单集剧长、剧集的质量、是否为独播剧。但是一部剧集是否在更新,是否已完结并不是影响其点击量的决定性因素。

    2015年00期 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军警与鲜花:对国家形象网络宣传片的话语考察

    常江;

    本文在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下,对15个国家推出的20部国家形象网络宣传片进行批判话语分析,尝试在全球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去中心化”语境下,对“国家形象”的本质进行观念和实践意义上的厘清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在全球文化接受的“去中心化”语境之下,“国家形象”主要是作为一种话语而非一种意义实体而存在的,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形象”的结构化生产方式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进而导致了国家形象宣传片中民族主义、自我东方主义和普世主义三种话语类型交错共生的状态。

    2015年00期 5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游走于亚文化与抗争之间:在线“同志”另类媒介的商业实践

    陆新蕾;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高效聚集同志人群的媒介平台越来越突显出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服务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的互联网商业机构是否具有平衡盈利性与公共性、抗争性的可能?本文通过考察“爱白”与“淡蓝”这两家在中国大陆有较大影响力的同志在线媒体,探讨了在线同志另类媒介的商业实践,并进一步讨论同志群体(商业)亚文化与身份抗争之间的张力。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资本运作或商业实践作为排除互联网同志媒介“另类性”的因素。现阶段,在批判同志社群的商业化与消费主义之外,更需思考如何维持同志媒介的一种多样性生态。

    2015年00期 7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而不见 进退失“据”——作为科学和神学的数据

    周雷;

    中文称思维及陈述有力,常言有理有据,而所谓据者,可通过多种方式达成,“数据”为其中之一。时下的社会,大数据之风颇为兴盛,从商界、政界乃至学界,似乎不提大数据无以论,不用大数据无以言。本文的研究试图从认知的本身着手,用现实事例和认知人类学理论为证据和视角,来解读某些庸俗“大数据”风潮的荒谬和“反认知”之处;尤其是针对大数据的认知代偿以及可能出现的数据独裁和数据官僚化进行分析,借此反思大数据在给人类思维和生活带来便利和准确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潜在认知缺陷。

    2015年00期 8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大数据的休闲文化的网络传播特征与规律——以“茶文化”为例

    曾润喜;朱利平;

    休闲文化的网络传播状况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倾向。本文基于百度指数平台的大数据,以“茶文化”关键词为研究对象,从发展趋势、特征分布、承载价值三个维度对茶文化关键词进行描述性考察,分析搜索行为隐含的网民行为。研究发现,网民行为呈现出时间段固化模式,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和20-49岁的网民,人们对茶文化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本文建议应深入认识休闲文化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征,分析人们的聚焦点,从而加强和改善休闲文化网络传播。

    2015年00期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化“技术—社会”理论:迈向技术唯物主义

    刘阳;徐敏君;

    技术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向度,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技术-社会”理论的发展,认为欧美的工业化是“技术决定论”发生的历史语境,而“社会决定论”只是在同一语境下“技术决定论”的孪生兄弟。但不管是哪种决定论,它们的问题都在于将“技术”或者“社会”抽象化了。在指出了技术的本质论和技术的机械论后,作者提出了将技术唯物论作为新的认识技术的角度,并认为,继文化唯物论之后,技术唯物论或许能为传播学研究的范式转移提供启发。

    2015年00期 10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微信使用和社会资本对其公民参与的影响

    王蕾;曹博林;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微信使用和社会资本两个维度调研北京、天津、武汉、南京、陕西等大中城市“Y世代”大学生的公民参与现状。本研究抽样方法采用的是滚雪球方式(snowball sampling),调查时间为2015年1月,总共回收575份问卷。本研究发现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线上和线下公民参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线上参与高于线下参与。大学生们对于微信的使用和所具有的搭桥型的社会资本与其线上的公民参与呈正面相关关系。除此之外,娱乐性质的微信使用对大学生的线下公民参与产生积极作用;而紧密型的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则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本研究认为,青年并非不关心政治或对社会公共问题冷漠,他们可能从渐已成为其生活范畴的网络社会中进行社会参与,参与的方式来自日常生活体验。

    2015年00期 13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第三级议程设置下的屠呦呦诺奖事件——基于线上公共议程与线下媒体议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亓力;

    本研究借助第三级议程设置的理论视角对线上公共议程和线下媒体议程建构的屠呦呦诺奖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发现中国大陆情境下的线上论坛与线下报纸在屠呦呦诺奖事件中建构起的网络议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了第三级议程设置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同样适用。尽管媒体立场迥异,线下报纸《人民日报》、《南方&南都》和《科技日报》在网络议程属性建构上更为一致,而线上论坛“铁血论坛”、“天涯社区”和“果壳网”的网络议程属性建构更加分化。对于立场相近的媒介,研究发现同为爱国主义导向的《人民日报》和铁血论坛,以及同为市场化运营的《南方周末》和天涯社区在第三级议程层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同为专注于科技内容的《科技日报》和“果壳网”在网络议程建构上不存在显著关系。

    2015年00期 15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研究生专栏

  • 个体网络谣言信任与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大学生为例

    谢点;

    网络谣言是当下中国社会的重要舆论组成部分。基于中国的语境,本文在西方传统谣言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的网络谣言信任与传播理论框架,并在马航事件期间,召集90名大学生,通过实验模拟微博谣言传播环境,检验了批判力、社会支持、焦虑对个体网络谣言信任与传播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批判力、网络社会支持和焦虑能在相当程度上预测个体对网络谣言的信任,而现实社会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2)个体的网络社会支持、现实社会支持、焦虑、对网络谣言信任程度能显著预测个体的网络谣言传播行为,而批判力在其中的作用相对微弱;3)批判力和社会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焦虑;4)焦虑作为重要的中介因素,对网络谣言信任和传播的解释力最强。这说明,相比于理性思考,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传播更倾向于是一种情绪表达,并越来越依赖网络社会支持。

    2015年00期 17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舆情的观念:产生与重塑

    赵梦溪;

    本文通过对舆情观念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即产生与重塑的观察,希望能够还原“舆情”本身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尝试探讨它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本文首先梳理了“舆情”概念与观念的产生,由此讨论了其思想源流和观念本身的不足;通过舆情观念的断裂与重塑,进而指出舆情话语及其语境对舆情观念转型的重要影响。这种转型,使舆情观念重新成为现代社会治理观念的一部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正当化困境。

    2015年00期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民族主义行动的新面相:“帝吧出征”事件的逻辑、组织与行动方式

    李兰;

    本研究以2016年初“帝吧出征”事件为案例,采用跟踪观察的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相关材料,对该次新媒体行动的原初动因、组织动员过程与行动方式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网络民族主义行动在新生代网民为主力军的参与之下呈现出的多种全新面相。文章同时列举了以往的网络民族主义行动作为比较对象,以期从历史维度发现网络行动的变化。最后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总结与反思,在一种狂欢式的网络民族主义行动参与过程中,是否能达成对国家观的深入理解与认同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与观察。

    2015年00期 19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传播研究的劳动视角:网络用户劳动研究

    郑忠明;

    自加拿大传播学者达拉斯·W.斯迈思提出“受众劳动”开始,“劳动”概念被西方学者运用到大众媒体受众行为研究中,web2.0技术的普及使诸多学者开始关注用户劳动现象。本文在回顾早年西方学者对“受众劳动”争论的基础上,梳理近年来西方学界对于网络用户劳动研究时发现,该领域研究有着三种不同的思想渊源,且对这三类研究分别进行了评述。本文最后部分试图基于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探究网络用户劳动与媒介资本价值之间的关系。

    2015年00期 206-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恨”在公共空间——网络社会抗争中的情感研究

    李亚妤;

    怨恨,是一种基于社会不平等而产生的比较性生存体验,它体现出社会生存的无能感,并产生极具想象力的报复冲动。通过生存比较,怨恨者在自身与其怨恨对象之间划出身份界线。在现代性的语境中,“恨”在公共空间的身份想象区隔的是作为社会一方的“我们”,和作为国家一方的“他者”。怨恨的报复想象表现为:其一,以平等为诉求拉平怨恨主体和怨恨对象的社会地位,倡导“我们”与“他者”之间的阶层平等。其二,对“他者”进行污名化和贴标签,从道德和政治层面提升“我们”的合法性。通过对杭州飙车案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在网络社会抗争中,怨恨感乃是形成抗争共识,进而将众多“网络隐士”动员为“网络侠客”的重要情感机制,这一机制会主导网络集群事件的发展过程。由于怨恨感的动员,网民群体卷入到公共的社会和法律事务之中,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与国家发生互动,对社会公共事务产生影响。

    2015年00期 225-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互动性表演和专业性表演:新媒体技术公司雇员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模式研究

    苏超;黄清;

    本研究主要探究苹果零售店的雇员是如何在新媒体技术传播环境中与顾客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借用“表演性”这一概念,提出了交互性的表演和专业性的表演两大维度,在此理论框架下探讨科技行业的服务人员如何扮演用户和科技产品之间的“掮客”角色:在与顾客的沟通交流中怎样利用不同的个人特征、性格特点、表达技巧、身体语言、情绪管理、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来塑造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人格特征,从而达到传递知识、普及产品性能、最终树立品牌形象的传播效果。研究数据来自二手报导、采访和参与式观察。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人员表演行为的“交互性—专业性”理论框架,希望为深入了解新媒体技术行业的人际沟通、互动行为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5年00期 246-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媒介经验

  • 微信矩阵:报业融合转型路径的动机、问题与可能性

    肖珺;黄思学;

    本文聚焦我国报业集团融合转型中普遍采用的创新路径之一:“微信矩阵”(Wechat Matrix)。即,同一媒体集团内部,官方微信号和多个子号垂直化运营并相互协作的内容生产与运营方式。通过对X报业集团旗下微信矩阵中26个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结合一次11人参加的焦点小组座谈,本文发现,报业集团布局微信矩阵进行内容生产的动机包括:强化与扩大母体品牌优势、创新内容生产的途径与广度并拓展用户规模。而在这一过程中,当前报业微信矩阵存在账号活跃度低、内容低质与非规范化等问题。当前报业集团的媒体融合路径设计,受到定位、所有权、赢利模式、思维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局限,从业者需要重新思考与创新数字时代的新旧媒体转型模式与融合路径,从关注用户需求、强化数据主权、鼓励创新思维、盘活创新存量、加强制度性创新五方面思考对策,发现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路径选择创新的可能性。

    2015年00期 263-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两会”网络新闻报道探析——以2016年网易和人民网为例

    王晓曦;

    2016年全国“两会”于3月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家政治生活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对于“两会”这样的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各类新闻媒体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向大众传递“两会”信息。而不同类型的媒体是否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产生各自相异的“两会”报道,如果有,他们的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本文以商业性媒体网站和主流媒体网站的典型代表网易新闻和人民网为例,使用随机抽样、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划分报道字数、是否带图片、是否带超链接、新闻来源、报道体裁、报道议题、互动这七个类目,从上述方面进行差异性研究。

    2015年00期 283-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SSCI来源集刊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征稿简则

    <正>《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聚焦“互联网与当代中国问题”,谨向海内外各学科郑重约稿,尤其欢迎中青年学者发来力作,欢迎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学位论文相关成果投寄本刊,亦诚邀各课题组集束发表专题成果。《中国网络传播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种新媒体传播学CSSCI来源集刊,主要刊登与新媒体传播有关的跨学科学术成果。本刊于2007年正式创刊,多年来广受

    2015年00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