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0482

专题:网络游戏

  • “被划分”的群体——青少年网游玩家的社会身份认同

    王薇;

    社会对网游玩家的理解和判断在某种程度上是话语建构的产物,而主流群体的话语建构有可能带有偏差性。在"权威话语"下,作为行为主体的网游玩家却常常处于沉默的位置。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让玩家说话",探讨他们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玩家身份的。本研究指出,其一,网游玩家并不是一个整体,相反,他们内部的认同是碎片化的。网游玩家的身份并不是自我分类形成的,而是由主流群体建构的,玩家身份认同成为一种被动认同,而这种自上而下的定义往往代表着一种强制权力。其二,网游玩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距离主流文化非常遥远,相反,不少网游玩家非常认可主流文化。网游玩家虽然身处边缘地带,却并不希望和主流群体相对立,而是希望通过合适的方式达成和解。其三,网游玩家的日常话语趋向温和,只有在权利被严重剥夺时,玩家群体才会显现出较为激烈的反抗姿态,此时他们的"玩家身份"会更容易被激活。但即使是做出反抗姿态,玩家群体也会将自己设置为被动应战的弱势群体,并将矛头避开主流群体,将锋芒指向具有明显劣势的利益集团,从而塑造本群体的正义形象,赢得外群体的同情与承认。

    2013年00期 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网游成瘾”在新闻中的建构——基于话语分析理论的考察

    赵延蕾;

    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这一概念被学界及媒体越来越多地提到。本研究根据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以及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网络游戏成瘾"这一概念的形成,以及该概念如何被新闻报道二次建构,试图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研究认为,新闻媒体对"网络游戏成瘾"概念的建构实际上是在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其中存在不合理及不可靠的成分;这种片面的建构对于社会实践具有负面影响。

    2013年00期 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游戏迷的投射、补偿与社会动员——以《魔兽世界》迷为例

    朱丽丽;何珂;

    本文选取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迷群体为个案,采用网络民族志的方式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网络游戏迷群体不仅仅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有迷行为,还进行了消费与再生产、迷空间的建构,以及一些群体性的线上线下活动等。网游迷将游戏以及游戏世界当成了"窗户"内的美梦,将理想世界投射在游戏中以获得美好的期望,将未知探索欲投射在游戏中以满足好奇心的渴求。他们还将网游视作过渡性客体来获得心理补偿,补偿同时存在一定的冒险性,极端时容易游走在病态与狂热边缘。网络游戏迷群体在"六九圣战"中展现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呈现出迅速与高效、参与者互动与情感投入多、动员主体隐秘与相对确定、动员对象集中与不确定扩散、动员活动受时空限制少、动员主题易偏题与极端等特征。在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系统下,网络游戏迷的民族政治、跟从的乌合之众心理以及群体狂欢的愉悦感等社会心理也推动了网络游戏迷这一特殊群体在进行社会动员时的强大力量。

    2013年00期 3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游戏绿色度评估体系研究

    陆媛媛;

    目前,网络游戏已成为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然而,网络游戏中存在的低俗内容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了学业和健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都积极推动着网络游戏分级制度的建立。然而,国内的网游分级制度研究进展缓慢,试行效果并不理想,无法真正防止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使用深度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综合资深玩家和各领域的专家意见,尝试建立了一个网络游戏的绿色评估指标体系。此设计将指标分为绿色评估初级指标与绿色评估高级指标,从网络游戏的自身特性、操作特性、网络游戏的价值度三方面考虑,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操作性与可行性较强的指标体系。试行评估的结果证明此指标体系具有准确性和可行性。此指标体系致力于引导青少年选择绿色的网络游戏,在网游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013年00期 6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文

  • 再访新媒体时代的隐私意涵:一个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考虑与自我揭露之个案研究

    江淑琳;

    现有社交媒体相关研究只讨论使用者自我揭露,有必要进一步从隐私面向探讨自我揭露的程度。本研究选择目前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脸书,以台湾北部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质性初探性研究,从使用者角度,了解其如何自我界定隐私,并进一步讨论受访者认知中的隐私自主性内涵,以及信任与妥协、使用者之间的参与式监控对自我揭露与隐私认知的影响。结语中从使用者观点出发讨论了隐私的可能风险,希冀为网络时代隐私政策提供参考。

    2013年00期 9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主动公开行为的实证研究

    谢刚;李文鹣;陆佳滢;

    人们在各种网络媒介上主动公开个人隐私的行为将影响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论文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出发,对网络环境下非公众人物个人隐私主动公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探讨隐私公开动机、媒介倾向、隐私风险感知、隐私公开行为意向与个人隐私公开行为之间的关系。由203个样本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可看出:行为意向直接影响个人隐私公开行为,而公开动机、媒介倾向和隐私风险感知则间接影响个人隐私公开行为。

    2013年00期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前儿童阅读数字绘本Apps的新媒体素养研究

    张煜麟;孔阳新照;付晓燕;

    随着儿童接触新媒体文本的增加,儿童数字绘本市场也蓬勃发展。延续"儿童绘本""电子书"等领域研究成果,本研究从新媒体素养观点出发,探究学前儿童阅读数字绘本Apps历程的素养实践特征。研究分3阶段:1.依绘本叙事类型,选定5套代表作品作为实验文本;2.以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18位个案进行阅读行为的观察记录;3.进行"扎根理论法"分析。本研究归纳出4项儿童阅读数字绘本Apps的素养实践特征:1.倾向进行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文本解读;2.受"文本中的性别意向"显著影响;3.沉浸于"任务导向"游戏设计的互动情境;4.灵活应用"语音线索"的导引功能。研究最终建议,未来数字绘本Apps的设计与教学应走向以儿童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2013年00期 12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航事件背后:“秘政治理”和数字极权时代的到来

    周雷;

    本文基于国内外媒体对马航事件的报道、猜测、揣度、误读,将马航事件视为一个现象学展示的场域,同时基于这些现象学和人类学观照,来反思现行的信息和政治治理框架下,媒介发展的困境和余地。

    2013年00期 14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生专栏

  • 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比较

    秦悦;

    本文对微博市场中的"双雄"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进行分析,总结出腾讯微博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是基于先天社交属性与庞大用户群,利用优势资源在定位与内容上进行差异化竞争,并通过产品、渠道与平台的立体整合而进行的,体现了一种"由内而外"衍生出的整合思路;而新浪微博则利用良好的时机与先发优势,采用成功的经验复制、线上线下的互动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等方式,选择了一条突破传统模式的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同时,本文认为在同质化的激烈竞争环境下,用户与品牌之间情感层面的品牌资产才是整合营销传播的终极核心,只有用户认可并分享了品牌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品牌自身才能获得持续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

    2013年00期 16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2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沉默的螺旋:理论、现实与反思

    李亚妤;

    通过重访沉默的螺旋理论,综述西方学界近三十年来相关理论的发展,本文梳理了四种研究视角,并以此探讨了该理论的研究进路:针对孤立恐惧和媒介效果的跨文化研究,针对大众媒体一致性报道的媒体效果研究,针对关键概念细化与理论体系完善的纯理论研究,针对概念操作化和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研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关于新媒体与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现状,认为此项研究应当离开"是否存在"的浅层问题,而转向"如何存在"的深层媒介效果研究,以及"具有何种存在意义"的媒介批判研究。在后一问题上,反思中国现实,沉默的螺旋警示了国家与社会之间有关权力抗争和共识的双重困境。

    2013年00期 19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进路

    李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然成为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们也已积极动作,展开了很多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2013年一年来近20份研究成果的分析,对学者们的研究所得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也试图从传媒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新闻生产的数据化时代、舆情研究的转向、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以及大数据热之下的冷思考五个方面对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研究进路进行进一步的厘清。

    2013年00期 207-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关键词分析

  • 自媒体语境下“法治传播”研究的概念使用和理论路径

    胡菡菡;

    在自媒体颠覆传播格局的现实语境下,法治传播研究的发展步伐缓慢。法治传播研究在过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相关研究并不匮乏,但是存在概念使用不规范,对媒介变革缺少关注,学术对话少,理论路径缺乏整合等问题。本文认为在概念使用上,应以"法治传播"而不是"法律传播"或"法制传播"来指称这一研究领域,因为无论从概念的外延还是从概念的理论意义来看,"法治传播"一词都更具学术概括力。由于自媒体的出现,法治传播格局正从传统的单一、平面走向多元、立体,法治传播领域因此成为可以创造新知识的富矿。未来法治传播的研究理论路径可以包括经典传播学理论路径、知识社会学理论路径和传播生态学理论路径。

    2013年00期 22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媒介经验

  •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情生态演变机制及其特点分析

    李彪;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演进,中国社会舆情整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根据社会舆情演变的不同特点和阶段,本研究将其演进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6—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2012—2015年十八大以来。在每个阶段选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分析其中技术、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博弈关系。研究最后得出中国社会舆情演进的基本规律:中国社会舆情生态演变是个政治、技术、社会三方力量博弈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其中技术在不断促进民间社会力量的强大,成为社会话语力量对比的重要推手和变革力量,政治力量与技术手段的零和竞争关系决定着未来社会舆情演变的基本方向。

    2013年00期 23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大数据研究学术进展分析

    党明辉;杜骏飞;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将目前我国所有进行大数据研究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大数据概念的提出过程以及大数据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统计了各个学科领域对大数据研究应用的文献分布情况,并通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了大数据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以及研究结构洞分布。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成为大数据研究的主要阵地,云计算是与大数据研究关系最为密切的数据处理方法,物联网是大数据研究中最主要的数据来源,通过数据仓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是实现大数据价值的最主要手段。文章最后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我国期刊文献研究现状对大数据定义的思考。

    2013年00期 248-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煽情报道带来的政治疏离——以马航事件为例

    束晓舒;

    本文以马航事件为例,探索煽情报道带来的政治疏离问题。煽情新闻在帮助大众实现社会化、获得社会认同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但从社会整体而言,煽情新闻有可能降低公众对于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的理解能力。从政治传播的角度来看,媒介议题的过度煽情化将会影响公众政治参与感的培养,形成政治疏离。这种煽情化的政治参与并没有培育公众的政治能力,只是在最浅层面号召公众的参与。此次马航事件94%的关注人群是现在及未来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是参与、创造舆论,进行公共治理,推进民主政治的基础。媒体需要给予参与者客观、充实完备的信息,不仅是表层的信息,还要有深层的信息,这是保证公民参与效果的主要条件。

    2013年00期 265-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献

  • 网络舆论舆情研究的知识地图(2008-2014):一种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巢乃鹏;王一;樊彦宁;张媛;金玲晖;何椿;潘慧敏;王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规模、强力度的网络舆情不断涌现,对社会事件的解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网络舆论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不仅新闻传播学的学者对舆论发展和舆情事件进行研究,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的学者也在丰富着网络舆论舆情的研究。本研究基于这一现实状况,尝试构建人文社会、技术、基础、应用(STBA)模型,通过这一知识地图描述的分析工具,呈现出目前国内网络舆论舆情研究的图景。

    2013年00期 277-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5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