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0482

专题:SNS

  • 博客和微博客空间中记者职业群体的线上社会网络:基于电子接近性理论的考察——以大学生使用者为例

    刘于思;

    记者之间通过以博客和微博客为代表的新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和建立链接的过程中,形成了怎样不同的在线社会网络?本文对新浪微博和博客的295名记者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发现记者微博链接网络比博客网络体现出更高的指标,打破了博客网络子群间的等级秩序,证实了微博链接网络在关系和结构两个层面上对博客网络的扩展和重塑机制,表明更具电子接近性的新兴社会化媒体更能够为记者职业群体提供更紧密的在线社会网络空间。

    2011年00期 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浪微博转发讨论的异质性和结构平衡性——以大学生使用者为例

    廖望;

    国内用户对微博的兴趣和使用与日俱增,而这类新媒体平台对民主政治和公共领域可能带来的影响一直为计算机中介传播研究领域所关注。本文首先认为公共讨论有利于促进公共领域的健全,并论证了微博客的"转发功能"有形成多方讨论的可能性。通过对新浪微博"转发链"中所形成的讨论进行检验,并以"异质性"与"结构平衡性"作为判断讨论质量的标准,本文期望增进对微博客是否有助于在线言论发展的理解。研究收集了2010年3月至4月间新浪微博平台上的转发信息,在非等比分层抽样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描述了转发讨论中参与者的异质性、内容的异质性和结构的平衡性,以及不同类型转发讨论的密度分布;并分析了转发发起者及其内容对上述讨论质量的影响。研究首先发现,新浪微博转发讨论的平均参与者异质性相对较高,但平均内容异质性及其理性程度较低;存在信息的多级流动,意见领袖,以及近似观点互相接近的现象。同时,讨论发起者及其内容也对转发讨论的质量有显著影响。

    2011年00期 3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观点

  • 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政治参与

    韦路;李锦容;

    Web 2.0的兴起,赋予网民多种形式参与政治知识建构的机会。知识生产的不平等开始取代知识获取的不平等,成为数字化时代研究社会不平等的关键面向。本文对美国社会的网络知识生产进行了实证探讨。通过对一份全国性电话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倾向于以文字的形式书写政治博客,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和年轻个体更热衷于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发布博客。同时,年轻用户比老年用户更喜欢就政治博客发表评论。本研究发现,在所有形式的知识生产中,只有评论和图片与政治参与相关。这意味着新媒体技术具有某种强化边缘、赋权弱势的民主潜力。至于政治参与,研究结果可谓喜忧参半。这表明,虽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仍然在网上保持一定优势,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也能够从网络的互动和融合属性中获得一定的益处。因此,网络知识生产一方面折射出美国真实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另一方面也为重构政治传播的格局和强化公共领域的参与和互动元素创造了一些新的机会。

    2011年00期 6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作为法律概念的传播权——基于新媒体时代的探讨

    李红;

    本文从法学的角度,探讨了传播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认为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we media)导致传统的传播关系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受众不再被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必然要求建立传播权这一法律概念,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知情权、表达权等已有概念无法代替传播权的概念。言论出版自由等宪法权利在我国的实现还存在很多制度性的障碍,还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权利,通过下位概念"传播权"的提出能有效促进言论出版自由的实现。传播权在国际公约里是一种人权,是自由的完整实现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的政治传统、文化传统、法治传统等都深刻制约着传播权的设立和实现,因此传播权作为法律概念的形成任重而道远。

    2011年00期 8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权变与规范:网络集群行为的实践图景——以杨元元事件为例

    李先知;

    本文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以往关于网络行为研究过多地基于"应然—实然"关系逻辑。文章选取各种网络事件中一个案例(杨元元事件)作为分析引子,采用"过程—事件"分析视角,动态化地集中关注网络集群行为的过程。通过研究发现,网络集群行为展现了元事件世界、想象世界、信息流世界、再认知世界这四个世界的互动过程。互动机制是基于赋权、去权和权宜性表达下的权变策略,以及基于索引性表达、反思性监控和建立认知共同体下的规范策略。同时,在这种"权变—规范"图景下,体现了从情感行动向价值合理性行动的流变过程。

    2011年00期 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谣盐”是如何产生的——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谣言个案研究

    薛莹;

    学界对于谣言传播的研究多从群体心理和社会大环境的角度展开,极少关注谣言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微观心理状况。然而,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者和事件参与者,民众个体的心理因素往往是谣言得以传播并演变为极具影响力的社会事件的本质原因。本研究以"谣盐"事件为例,选取国内六大主流网络社区3月16日至3月18日的网民言论进行内容分析。分析发现,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个体经历着从产生失调到减少失调的认知体验。由此,本研究尝试构建了一种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谣言传播路径,从个体认知的角度解释"谣盐"事件发生的原因。

    2011年00期 11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文

  • 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机制分析

    彭兰;

    微博客在中国迅速兴起,与它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机制相关。在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之下是社会网络这样一种底层结构基础。社会网络将人际关系网络与信息传播紧密结合起来,正是它影响了微博的信息传播机制。在微博平台上,个体的传播能量与他自己的社会网络、直接联系对象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扩张机制、节点间信息流动机制等因素相关。而信息的扩散则与强关系节点、弱关系节点、权力中心等不同层面节点的推动能力有关。作为社会网络上的关键节点,微博平台上的权力中心,对于微博的议程、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等,都有明显作用。权力中心有两类,一类是稳定的意见领袖,一类是临时性的热节点。它们的形成有着相应的规律。

    2011年00期 12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网络社区互动参与主体因素与调控分析

    周翔;张小雨;

    网络社区是拥有共同兴趣的人们摆脱地理限制,以网络为平台组成的交流空间。随着Web 2.0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社区呈现出迅速增长、多样化的态势,并日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新媒体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梳理国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动态过程的取向审视网络社区,从网络社区主体因素(主体动机和参与特征,主体间关系信号,主体间关系的流动过程等)考察影响网络社区参与和贡献的因素。研究指出网络社区主体的使用动机主要包括获取知识、价值表现和自我防御,网络社区的交互性、互惠性特点及其调适和地位形成机制对提高网络社区用户的参与度有促进作用。通过对网络社区的建立、维持、解体过程中要素的综合分析,本文对网络社区的调控提出了建议,旨在为网络社区研究今后的发展提供方向依据。

    2011年00期 140-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舆论传播的心理流变与形成机制

    余秀才;涂卫宁;

    本文以勒温的场域理论为指导,分别从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网络舆论背后的个体心理失衡与媒介表达、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流变及群体心理的形成、网络舆论中网民的媒介期望与心理均衡四个方面论述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认为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中,网民由社会事件引起个体心理失衡,并进而通过网络媒体的互动交流形成群体心理,通过寻求网络媒介的舆论表达,逐步达到心理均衡,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心理动因。

    2011年00期 15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研究生专栏

  • 女性粉丝社群中的等级秩序与集体无意识——东方神起网络粉丝群个案研究

    黄淑贞;

    本文选取目前国内最受女性欢迎的娱乐明星之一——韩国东方神起组合的粉丝网络社群为个案,采用网络民族志的方式(包括线上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以及来信征募分析等),对这一网络社群作研究与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并未能消除现实加诸于我们身上的那些社会标记,消除等级:在中国"仙后"的内部,等级秩序依然相当明显。来自不同人群的消息,在粉丝社群内部将获得不同的威望;除却森严的等级秩序,在这些社群内部的日常互动当中,也时时体现着一些与网络社群的"自由"精神相悖的、中国式的集体无意识。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官本位"的特权意识,"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以及集体主义(包括"国家荣誉至上")的意识形态。

    2011年00期 16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7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短信媒介使用与社会交往:量化判别与质化探索

    黄榕;杜骏飞;

    以发送短信和打电话方式为主的手机交往,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本文以"沿海发达城市市民新媒介接触与使用"课题数据为实证研究的基础,聚焦市民的短信使用行为。经过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表明,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文化收入、职业、收入和支出)与手机使用程度有显著差异,短信交往行为与短信发送对象、短信发送者偏好态度存在相关性。基于此,本文使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手机使用程度和情感类短信交往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做了探索性研究。OLS线性回归模型发现:第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军人"、"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企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和"学生")、收入和支出的人口学变量会影响手机的使用程度;该模型的解释度为29.7%。第二,影响人们是否会发送短信情感交流的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和职业("事业单位管理技术人员科教文卫工作者"、"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学生")的人口学变量;短信联系人为"亲人"、"同事或同学"和"其他普通朋友"的关系变量;对语音和短信单一偏好的态度变量。该模型的解释度为27.6%。综合这两个模型,本研究对未来的手机使用研究提出归化研究和经济变量两个建议。

    2011年00期 18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交网站的话题关注与网络集群研究——以人人网为例

    曹阳;

    本研究围绕当下发展迅速的社交网站(SNS)中的网络集群现象进行研究,以人人网中的公共论坛为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的定量统计和分析。本文由此探讨社交网站中网络集群本身的特点,并且将话题关注与网络集群联系起来考察,分析出社交网站中的话题类型及关注程度、网络集群内部表达机制的相关特点等问题,总结了当下社交网站网络集群表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2011年00期 20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传播中的大陆形象——以中国台湾网的内容分析为例

    刘璐;

    本研究主要围绕大陆对台传播网站中所塑造的大陆形象进行研究,以中国台湾网为研究对象,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的定量统计和分析。本文由此探讨大陆对台传播网站中所塑造大陆形象的特点,对将其所发布的时事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并交叉分析,以此来分析构成大陆形象的各个节点内容的相关特点等,总结了当下大陆对台传播网站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相关完善建议。

    2011年00期 235-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关键词分析

  • 网络色情观看影响因素与特点探究——以大学生为例

    周睿鸣;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色情观看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关注以下问题:(1)大学生网络色情观看的影响因素;(2)2009年初开展的"专项行动"对网络色情内容的清理和屏蔽是否成功阻止了大学生获得网络色情内容,并使其互动性网络色情活动产生变化。研究结果显示,78.1%的受访者表示有网络色情观看经历。从频率上看,大学生的观看行为只是偶尔发生。此外,性别、性兴趣、互联网访问频率、刺激寻求程度、生源地城乡属性是预测大学生网络色情观看频率的显著变量。就读高等院校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差异也会使大学生网络色情观看频率出现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专项行动"后,大学生从事互动性网络色情活动的频率略有降低,但其前后使用频率呈现显著相关。从频率上看,大学生的互动性网络色情行为只是偶尔发生。尽管"专项行动"给54.5%的大学生带来网络色情内容的访问困难,但依然有82.8%的受访者取得了成功。

    2011年00期 24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第二道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大学生的实证分析

    曾凡斌;

    本文以暨南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N=302),集中探讨了大学生的第二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使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出生地对大学生上网时间有正面的显著影响,即城市的大学生上网时间比非城市的大学生要多,学历虽然对大学生有显著影响,但却是负面的,即学历越低的大学生上网时间越长。而互联网使用满足需求动机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有正面的显著影响。特别的是,互联网使用中的情感因素(对互联网的态度、网络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水平(包括上网时间和与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都能产生正面的显著性影响。而父母学历、网络专业知识水平、传统媒体使用满足需求动机对互联网使用水平无显著影响。

    2011年00期 278-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媒介经验

  • 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报纸网站Web 2.0应用比较——以人民网、大公网、联合新闻网为例

    李慕杨;

    "报纸上网"是报业面对互联网冲击做出的必然选择,报业网络化、数字化作为大势所趋,各大报业集团纷纷开设自己的报纸网站。在报业网站兴起的同时,作为一种新兴潮流,Web 2.0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报业网站的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技术背景下,受媒介环境与媒介制度的影响,同为报纸网站,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在Web 2.0技术应用中形态各异。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选取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网站进行个案研究,从Web 2.0技术简介、各网站概况、三网站Web 2.0应用比较着手,运用实例分析,通过探讨三家网站在事件报道中的Web 2.0技术实践应用,分析内地、香港、台湾报纸网站在Web 2.0技术应用上的特点,总结其优势与不足,旨在发现和认识报纸网络版Web 2.0技术运用的现状与问题,从而探讨更适合于报纸网络版的Web 2.0编辑、传播方式。

    2011年00期 30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反思——从“反低俗”专项行动谈起

    周煜;

    本文以"反低俗"专项行动为个案,从官方表述和民众解读两方面对这次治理的效果及各方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当代中国互联网治理还应该从平等、协商的治理框架着手,找寻一种妥当的述说方式,让各方彼此理解,逐渐累积偏好或利益上的共识的观点。

    2011年00期 32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

  • 2010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综述

    沈杨;曾姝;

    <正>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由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新媒体研究领域的两个传统学术会议——"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与"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新新论坛)"合并而成。更用现名后,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一次年会于2008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召开,第二次年会于2010年12月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国内亦历经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新媒体在其中所发

    2011年00期 339-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征稿简则

    <正>《中国网络传播研究》(Chin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tudies,CCCS)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主要刊登与中国互联网、新媒体传播领域有关的高水平学术性论文,计划每季度出版一期,目前每年出版一期。《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

    2011年00期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