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 2008年
访问量:40483

专题:海外学子论文

  • 媒介形态在跨文化虚拟合作中的影响

    许倩;Deanna Behring;Robert J.Chesnick;黄淑贞;

    本文考察不同的媒介形态——尤其是声频形态与文本形态之间,如何影响跨文化虚拟合作的结果与满意度。它首先回顾了当前的学术研究,包括虚拟合作中媒介技术的利用,文化差异对团队合作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网络传播工具与文化感知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团队之间的合作。基于现有的文献,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并对检验这些假设的方法作了详细的描述。在回顾了研究的结果之后,本文讨论了它对实际应用以及未来研究的意义。

    2009年00期 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交网站的使用与其社会心理影响——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与互动偏好对青少年社会动机、人格特质及社会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周玉黍;宋庆庆;

    为了更好地理解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层面错综复杂的影响,本研究对美国青少年社交类网站使用的行为与认知进行了探讨并检验了社交性网站对于青少年的社交动机(social motivations)、人格特质(personality)、自尊(self-esteem)和社会孤独感(loneliness)层面的影响。本研究把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界定为以下两种:行为层面(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和认知层面(社交网站的互动偏好)。通过对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231名在校学生的网络调查研究显示,尽管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与其互动偏好呈显著的正相关联系,但他们却分别对青少年产生相异的社会心理影响: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联系,而社交网站的互动偏好却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联系。研究同时发现,青少年对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和认知在他们的社交动机和人格特质方面也呈现不同的影响。研究显示,看似矛盾的两种社交动机——归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和排斥恐惧(fear for rejection)——都分别与社交网站的使用与互动偏好呈显著相关联系。就人格特质方面: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越大的使用者就倾向呈现出外向、合群和严谨等人格特征,而社交网站互动偏好越强的人则呈现出内向、合群、神经质和开放等特征。因此,本研究揭示了对于社交性网站的影响研究需要着重考量如何测量与定义使用行为,不同的使用行为测量会显示出混杂与多样的社会心理影响。

    2009年00期 2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观点

  • 网络媒体与公共决策的理性

    陈堂发;

    在网络媒体以多样化的方式作为社会结构的功能性要素存在的媒介化社会,政府决策活动的公共性已更多地依赖基于网络自由表达而聚合了众意的社会公意的牵引。倚重网络社群的力量,借助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抬效应所产生的持续强势舆论,网络媒体的"意见领袖"作用能够超越新闻事件自然平息或人为强制性平息的瞬时性影响。鉴于网络技术所决定的传播参与者的一系列社会特征,网络媒体在充分而自由地表达民意方面较之传统媒体有着更大的话语权空间。政府注重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网络民意对政府行为及其决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与趋势,网络民意以更敏锐的方式调试政府决策的公共性机制。而公共决策的要旨并不全在机械式地吸纳情绪搅动的网络民意,决策的价值理性追求使得网络言论只能作为决策的一种依赖程度不同的参考,而非支配性的意见。

    2009年00期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传播中场域性互动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许静;夏少昂;李彤;

    本文以传统社区研究的"场域论"为基础,探讨网络传播中场域性互动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文章首先从传统社区传播的场域性特征出发,探讨网络传播的社区性和场域性。然后分别分析了传统门户、BBS论坛和私人博客等三种主流的网络传播的场域性互动、意见表达和舆论形成的特点。最后结合"张殊凡事件"、"王石捐款"事件以及"黑砖窑"事件,探讨网络传播中的场域性互动对社会舆论从虚拟到现实的影响。

    2009年00期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困境与现实冲突

    王建磊;

    当前对新媒体的研究大致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重点研究新媒体的运作模式、产业链构成、战略方案等,有明显的实务色彩;二是分析新媒体的新型传播模式、内容生产模式、渠道控制、体制政策等,注重体系建构和学术探讨。然而,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均呈现众说不一甚至相互抵牾的情形,而多元的观点和理念也使新媒体的发展在现实中面临层层冲突。本文在梳理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研究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冲突予以关照,同时指出研究所缺失的两大层面。

    2009年00期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文

  • 生意人的神杖:手机的现代性意义

    吴玫;林海鋆;

    手机是移动的电话。在西方社会,手机的引入是在电话已经充分融入社会几十年以后发生的。手机与电话是一个序贯过程。而中国手机现象与发达国家极不相同——它与电话的普及几乎是一个同步过程。手机的使用扩散进程几乎与固话同步;在许多地区,手机使用甚至早于固话网的铺设。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手机(而不是电话)是他们拥有的第一部通话工具。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电话的普及早于20世纪70年代便实现了。手机作为一个人际交流的工具,它与现代化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这方面西方文献鲜有论述,因为对西方社会来说,现代化问题在手机出现以前的几十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西方面对的是手机与后现代社会(或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与问题。然而对于应用手机来推行现代化的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如何研究分析手机的现代性意义与影响至关重要。手机发展一个显著特征是,生意人是手机最初的使用者。商人,尤其是中小企业家是手机的一个最重要的用户群。中国市场上有大量面向商务使用者的手机和服务计划。很明显,生意人的使用习惯已经对手机的设计发展带来了影响;另一方面,手机的使用也影响着生意人的商业运作。尽管如此,从传播技术和传播学角度来探讨中国手机商务使用社会意义的研究至今仍然是凤毛麟角。本文作者认为,电话最本质的现代意义是赋予了从事传统生产的人们(农民、小手工业者等)做生意的自由,是经商活动的加速器。它的使用,降低了商业活动中的通讯、交通和交易成本,扩大了商业信息交流网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从事经商活动的门槛,使他们得以从事商业贸易经营活动,甚至进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手机作为电话的第二代人际通讯工具,对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手机首先是人民摆脱贫困的一个钥匙,它赋予广大人民更大自由从事经商活动,从而改变自身的贫困状态。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认识到我们所做的这个手机使用与企业家活动研究的意义。基于这种理论思路,本文探讨手机在中国社会中的现代化意义,即手机在中国大众经商活动中的社会意义和影响的问题,聚焦于手机使用与中小企业者商务活动的关系。研究的具体案例城市是福建省泉州市——中国最具活力的商业城市之一。研究的核心是福建泉州的私营企业家是如何使用手机的,以及这种手机使用如何影响了商业运作、客户联系、市场拓展、企业管理、个人生活安排等的关系,以及更深层的社会含义等。本研究综合运用三种理论——技术的社会塑造理论(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赋予理论(affordance theory)和驯化理论(domestication theory),通过对中国福建企业者的日常手机使用的采访和质化分析,来探讨中国企业者的手机使用与生意运作的关系,特别是在他们手机使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手机的社会功能与角色。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福建商人以自己一贯的勤奋和拼搏,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商业群体。本文着眼于考察福建企业家的商业运作特征是如何反映在手机使用上以及手机技术特性所带来的企业家对手机的创新使用。研究成果表明,手机大大增强了福建企业者的进取性商业文化特征。手机使24小时不间断的商业运作成为可能;手机带给了企业者不受地域限制的"移动办公室";手机成为一个演绎商业技巧与策略的平台;手机演变成了福建企业者生活的中心轴,手机成了生意人手中的"神杖"。

    2009年00期 8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

    彭兰;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网民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中国网民在现阶段表现出来的一些典型特征,不仅影响到互联网的发展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进程。中国内地网民在现阶段的典型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需求方面的特点是:环境认知需求凸显;自由表达与社会参与需求强烈;边缘性需求增加。行为方面的特点是:"解构性"行为容易产生轰动效应;暴力行为易被激发;群体感染性强。思维方面的特点是:质疑成为一些网民思维的基调;一些网民易被简单化思维主导。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是:道德上的双重性;文化上的叛逆性;政治上的激进性。中国网民具有这些思维、态度、行为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因为网络改变了他们,一切都是基于深刻的现实原因。

    2009年00期 10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以中日、中韩关系为对象

    闵大洪;

    网络民族主义是近年来中国现实政治通过互联网传播平台展现出的一个显著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发生在中日、中韩间一系列网络事件的观察,分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及特点。文章指出,形成中日民族主义冲突的原因,主要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政治的摩擦,而2008年以来中国网民表现出的"反韩"、"厌韩"情绪高涨表明,文化因素亦是导致民族主义冲突的重要成因。文章指出,网络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因此,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网民应更加成熟,不要随意玩弄民族主义;中国网络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并坚持正确的评论立场以引导舆论,绝不挑逗和操弄民族主义。

    2009年00期 13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BBS社群实名注册制研究——以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为例

    巢乃鹏;周玉黍;

    本研究针对中国高校BBS实行实名注册制的现象,以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为例,通过对实名注册制实施前后议题的敏感性以及用户行为的分析,揭示实名注册制的实施对BBS网络社群中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实名制的实施在一定时间内使得议题敏感程度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议题的敏感性在逐步恢复,用户的使用行为也在恢复。

    2009年00期 14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生专栏

  • 网络BBS论坛政治讨论中的左右意识形态与派别划分——基于“强国论坛”与“猫眼看人”的对比研究

    乐媛;杨伯溆;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新视角,结合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思潮研究,试图考察左右政治意识形态是否存在并影响了网络政治讨论。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强国论坛"和"猫眼看人"2008年1月份随机抽取的帖子内容作为分析对象,并引入"政治倾向"这一变量,对网络上的政治言论进行派别划分。结果显示,在左派声音占主流的"强国论坛"与右派声音占主流的"猫眼看人"论坛,二者在政治讨论的议程上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左右意识形态的角力与分化已经成为网络政治讨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009年00期 15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是否消除了公民参与的性别差异?——对“天涯杂谈”和“猫眼看人”BBS版面讨论的探索

    滕晓彦;杨伯溆;

    "天涯杂谈"和"猫眼看人"是两个具有不同风格的国内知名BBS版面,本研究通过统计两个版面上的使用者性别分布与发帖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的人群通过网络进行公民参与的状况。研究者对两个版面上抽取的310个主帖与1275个跟帖进行了量化统计和内容分析,以观察不同性别的用户在公民参与行动和公民参与能力两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用户在整体发帖数量和公共话题的发起数量上均占有绝对优势,而二者在公民参与能力上各有特点:女性更倾向于遵循主帖的原有话题、与他人进行互动,男性则更倾向于持续参与自己发起的讨论,发布的主帖也通常受到更多的关注。

    2009年00期 18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种互联网社会软件对个人社会关系建立的作用比较

    范博阳;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建立和维护各种社会关系的方式。它提供的各种各样功能相似或相异的社会软件对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具体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本文以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将社会关系划分为强弱连接的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对互联网上三种常用的社会软件——IM、SNS、BBS的不同传播特点、传播模式及建立不同紧密程度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比较,最终得出结论:IM更适合建立小规模、较紧密的连带关系;而SNS更有利于建立大规模的连带关系,对弱联系的建立比较有帮助;BBS虚拟社区比较松散、游离的状态使得在其中建立大规模的紧密连带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

    2009年00期 19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策略探析——以英国广播公司“创造性的未来”计划为例

    付晓燕;

    在探索媒介融合的实现途径方面,英国一直走在欧洲最前沿。2007年12月2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iplayer播放器正式上线,至此,BBC首次从技术层面上实现了其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传输渠道的大融合。同时,BBC还根据Web2.0时代受众需求的新变化,进行了整个公司的机构重组和新闻生产机制的改革。这场改革并非增加了一些新的服务,而是要实现从传统的广播媒体到融合媒介的转变。透过BBC的媒介融合实践,不难发现,媒介融合的意义不仅仅是将多种媒体功能汇集到同一设备中,更重要的是不同媒介属性的媒体,以及处在传播链中的不同组织和个人相互配合、协调合作共同建构完善、高效、人性化的信息传播系统。广电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不能主要依靠传播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做好多方面的配套工作。

    2009年00期 21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百度危机之行业失范分析

    黄淑贞;

    中国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一系列失范行为之曝光,可视作科技与社会冲突之一大样本。本文总结了百度此次危机事件中的种种失范表现,指出搜索引擎"二次售卖"赢利模式所体现之准媒体属性,以及其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契约,使得搜索引擎行业有别于一般企业,带有公共性;提出了搜索引擎失范的两个社会语境——具有儿童面向特征的网络社会失范之普遍性,以及现实社会中媒体失范的普遍性、搜索引擎的暧昧性;从当下社会对百度危机所作之回应得出结论——针对该类失范行为的社会规范仍未确立,"社会"仍然不在场。

    2009年00期 228-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关键词分析

  • 网络经济

    黄淑贞;杜骏飞;

    <正>一、定义及其内涵对于"网络经济"这个概念,目前中国国内最广为流行也最权威的解释是中国信息经济学创始人、国家信息中心(CNNIC)原主任乌家培教授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经济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网络经济是指信息经济,狭义的网络经济指互联网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

    2009年00期 24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SNS网站:网络世界的“生活平台”

    曾兴;肖尔亚;

    网络发展到今天,应用层面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与发展。人们还没来得及迎接"某某时代",下一个新的时代又要来了。实际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尤其是在网络这一主要建立在高新技术支持之上所建立起来的应用体系,技术更是成为其主导。但是,同时也应看到技术的出现是以社会的需求为前提的,在社会逐渐多元化、社会结构趋向扁平化的今天,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倾向于自主性、创造性、平等性。本文介绍了SNS网站的定义及其建立的理论源流,并结合个案探讨了目前国内外SNS网站的发展现状。通过对这一新的网络传播形式的总体状况的介绍和分析,认为SNS网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融合真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世界的"生活平台"。

    2009年00期 249-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嗅觉媒介:开发与设想

    陈积银;张立潮;

    当前,无论人们普遍接触的媒介形态如何变化,它们也只限于视觉媒介和听觉媒介的融合与发展(当前也有触觉媒介出现1,即触摸屏,所以也可以认为是视觉媒介、听觉媒介和触觉媒介的融合与发展),或者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但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类认知世界的感官除了眼睛和耳朵以外,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与此相对应的认知方式也就是人类的嗅觉、味觉和触觉。从利用媒体去认知世界的方式来说,现在的媒介对于人体认知世界的感官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开发出一些可以让人们通过其他感官(鼻子、舌头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同步或异步互动去认知异地世界,或者将自己各种感官得知的信息(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觉信息、味觉信息)融为一体传播出去,和异地人们同步或异步分享。由于种种原因,笔者认为人们的味觉媒介在现实中实现困难极大,但是在当前条件下(基因工程、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嗅觉媒介的研发则可以摆上议事日程。

    2009年00期 257-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媒介经验

  • 从新媒介“十七大”专题看重大主题报道“融合新闻”——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十七大”新闻专题为例

    张文波;

    "十七大"期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发挥其所属的传统媒介在重大新闻发布上的权威性、公信力与强大的融合新闻生产能力,借助新媒介,使"十七大"新闻及时覆盖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各自的受众群,开辟了新媒介舆论主阵地,重大主题报道的受众覆盖面得到空前的扩大。各网站"十七大"新闻专题,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介新闻资源,推出海量融合新闻,作为重大主题报道的一支生力军,为研究重大主题报道"融合新闻"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范例。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报道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重大主题报道进行对比,对重大主题报道"融合新闻"的采集、编辑、传播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

    2009年00期 269-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奥运会期间门户网站奥运报道分析

    魏俊雅;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成为广大受众获知奥运新闻、了解奥运会的重要窗口,而门户网站更以其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综合性、多样性成为众多网民的首选。北京奥运会期间,门户网站积极承担起了主流媒体的作用,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和资讯体验。本文以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四大门户网站为样本,对门户网站奥运报道进行分析考察,总结和剖析了四大门户网站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报道特色,并指出了它们在奥运报道中呈现出的问题,为门户网站改进报道策略提出建议。

    2009年00期 27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时代我国电视新媒体发展空间的拓展——以中央电视台新媒体发展为例的创新模式研究

    孙凤毅;

    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作为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是网络经济与传媒产业实现对接的最佳选择。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新媒体既负有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又有赢利的需要。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央电视台如何将传统媒体中的平台优势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中获得延续与突破,唯一能做的就是创新。经过十多年探索与实践,中央台在新媒体发展创新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要转变:以图文为主向以视频为主的转变;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从PC单终端向PC、手机、IP电视、车载电视多终端转变;从探索性经营向大规模正规经营转变;从覆盖国内为主向覆盖全球转变。中央电视台新媒体正在成为中央电视台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有力臂膀。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媒体为研究样本,从网络资源整合、多终端传播联盟和经营战略空间拓展三个层面对其新媒体发展创新模式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2009年00期 285-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献

  • 2008年我国新媒体研究综述

    <正>本文所指称的新媒体传播,是指基于广泛意义上的计算机中介传播,涵盖互联网及各类新兴的新媒体;考虑到研究者自身的学科视野,本文将研究旨趣明确地限定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进展。我们注意到,在刚刚走过的2008年里,从胡锦涛总书记和网民交流开创历史先河,到汶川地震最先由网络媒体报道传播,再至互联网、手机电视

    2009年00期 299-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元和自由的对话——2008年新媒体传播学年会综述

    袁光锋;杜骏飞;

    <正>发端于2004年的"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与"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是中国新媒体研究领域的两个制度性学术会议。为了更好地加强两个会议的合作,整合学界的研究力量,在2007年两个会议曾第一次在武汉合作举办。2008年,两个会议正式合并称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并于11月15日至1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学术会议。

    2009年00期 325-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征稿简则

    <正>《中国网络传播研究》(Chin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tudies,CCCS)由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re,CMCRC)、中国网络传播学会(Chin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CCCA)共同主办,主要刊登与中国互联网、新媒体传播领域有关的高水平学术性论文,计划每季度出版一期,目前每年出版一期。《中国网络

    2009年00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